好文嚴選:被邊緣化的香港新貧階層

2015-02-22 05:20

? 人氣

香港的「籠屋」居住了大量貧民。(騰訊大家網)

香港的「籠屋」居住了大量貧民。(騰訊大家網)

香港一直都擁有兩面。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任何人想要在香港找尋國際化的特質,真的可謂易如反掌。維港兩岸象徵金融中心的建築地標,大型購物商場內數不盡的歐美日名牌,金鐘、中環形色匆匆的金融精英,香港這座城市從內到外都散發著它獨一無二的國際氣息。但在繁榮的經濟體之下,卻是香港貧富差距愈發擴大的暗面。那些隱藏在光鮮的商場和摩天大樓背後的,是成片的籠屋、唐樓和超過130萬生活貧困的居民(參看《香港有多少窮人》)。當精英階層享受經濟蓬勃發展的豐裕成果時,低收入家庭、老人、傷殘人士、長期病患者和新移民們的生活水準卻一直在下降,無法得到應得的醫療保障和社會服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香港弱勢社群的無援處境引起了顧汝德(Leo Goodstadt)的關注,這位曾於1989至1997年間擔任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政府智囊,對於香港的政經發展不僅有著長期的觀察,也有著多次參與宏觀政策諮詢和制定的第一手經歷。在《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ffluence》(中譯《繁華底下的貧窮》)一書中,作者使用香港政府檔案處的公開檔,包括政府報告、官員講話稿件、會議及研討會記錄、統計檔案等資料,從醫療、教育、福利、房屋等四大方面入手對香港日益湧現的「新貧窮」階層及其根源進行了詳實的分析。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的貧窮問題,即不是經濟危機的產物,也不是個人因為不努力不勤奮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是港英和特區政府一系列政策失誤,以及主動迎合商界利益的畸形發展導向、不願承擔社會福利所導致的惡果。

有學者認為,新一代貧窮階層湧現,但真正一貧如洗者占香港人口的百分比其實極低,即使在貧窮線以下的131萬人或其中一半之數,也未必陷於赤貧境地。「與其說香港正面臨貧窮問題,不如將之形容為『瀕窮』(near poverty)問題更為貼切。」(王於漸:《『瀕窮』邊緣:經濟機遇的紓困作用》,《信報》,2014年2月5日。)這一論斷強調香港經濟發展和整體生活品質要優於其他國家或者地區,但卻大大忽略了貧困家庭所遭遇到的諸多困境。在顧汝德看來,根據收入指標劃分貧窮線有助於界定貧窮人口,但貧窮並不僅僅只是缺錢,還包括因無法得到應有的社會支持、社會尊重而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壓迫。今天,香港的窮人是生活在一個富裕及有能力滿足所有人基本需要的社會中,但他們在教育、醫療、房屋和福利四個方面都遭受歧視性對待,因此他們被作者界定為新貧(New Poor)。具體來說,新貧包括失業者、低薪工人、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欠缺足夠教育機會的兒童、怕被標籤而不領取綜援的長者、收入足夠但未能應付昂貴藥物的人士、在惡劣地方居住的家庭等(頁17-18)。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