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扎爾拜·葉爾肯觀點:「俄烏和談」背後的地緣新佈局

2022-03-15 06:50

? 人氣

2022年3月8日,一名敘利亞婦女在大馬士革走過普京的廣告看板,上頭的阿拉伯文寫著「俄羅斯的勝利」。(美聯社)

2022年3月8日,一名敘利亞婦女在大馬士革走過普京的廣告看板,上頭的阿拉伯文寫著「俄羅斯的勝利」。(美聯社)

自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於2月24日啟動針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後,時隔五天就開始實施「邊打邊談」的軟硬兼施之術,在最大限度地把握戰略主動權的同時,分別將源自北約和歐盟的軍事壓力與政經矛盾轉變為「動力」及「契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中,所謂動力是指以「順其勢,借其力,圓己夢」為核心,利用北約現階段強有力的「步步緊逼」,進而改變包括原蘇聯空間在內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之發展趨勢。而契機則是指以「憑己力,造其勢,破原局」為核心,通過刺激歐盟的方式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國際地緣經濟效果,進而為新一輪地緣經濟格局再平衡創造有利於己的「先天條件」。

心不在焉的三輪「象徵性和談」

分別在白俄羅斯境內舉行的俄烏第一輪和第二輪和談僅憑談判時間、地點和雙方代表團官員層級就可看出這是展現給世界的一場的象徵性會談,其核心目的是將俄烏雙方條件「正式」傳送至即將要發揮重要作用的「第三方」,即北約與歐盟。

第一輪談判地點(2月28日)是選在與烏克蘭北部戰區僅一界之隔的俄白烏交界地帶之白俄羅斯境內「安全區」,其會議選址對「實際東道主」俄羅斯而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象徵著東斯拉夫(East Slavs)命運共同體的「統一」與「完整」。

但相比之下,第二輪(3月3日)與第三輪(3月7日)的談判地點則同樣定在緊鄰波蘭的白俄羅斯「別洛韋日森林」(Belovezhskaya Forest)之秘密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遠大於地緣經濟意義,象徵著建立在《別洛韋日協議》(Belovezh Accords)基礎之上的後蘇聯空間之地緣格局絕不可動搖。

具有實質意義的「安塔利亞會談」

不同於前三輪「象徵性和談」,土耳其在安塔利亞(Antalya)所舉行的「三邊會談」(3月10日)卻向俄烏兩國提供了「等級平等」的對話平臺。不難看出,安卡拉(Ankara)作為以黑海(Black Sea)為中心的區域「平衡者」正在大力發揮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橋樑紐帶作用,為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俄烏軍事衝突所引發的地緣動盪之負面影響而積極搭橋牽線。

2022年2月28日,以梅金斯基(Vladimir Medinsky)為首的俄羅斯代表團抵達白羅斯(白俄羅斯),與烏克蘭代表團展開談判(AP)
2022年2月28日,以梅金斯基(Vladimir Medinsky)為首的俄羅斯代表團抵達白羅斯(白俄羅斯),與烏克蘭代表團展開談判(AP)

即便此次會談依舊以無果而告終,但在此過程中受東道主「特殊身份」的影響,該會談已不再是單一的俄烏土「三邊會談」,而是分別由自西向東的北約、自北向南的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及自東向西的突厥聯盟(Organization of Turkic States)所構成的多元「三邊會談」。

由於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和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同樣分別是歐亞經濟聯盟與突厥聯盟的成員國,所以此次「三邊會談」的核心目的是保障區域相關「集團」之經濟利益不受現階段「制裁」的影響,即「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Trans-Caspian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rridor)的暢通無阻。因此,該會談的地緣經濟意義明顯大於地緣政治意義。

影響未來談判的主要「實際戰況」

觀察俄烏現有之戰局不難發現,以第聶伯河(Dnieper)以東地區為主戰場的俄軍攻勢十分類似於1939年納粹德國針對波蘭所實施的「白色方案」(Case White),即依靠閃電戰(Blitzkrieg)以最快速度橫掃波蘭西部平原地區,並且圍攻佔領其首都華沙(Warsaw)與第二大及第三大城市克拉科夫(Krakow)和羅茲(Lodz),最終迫使其全線崩潰,主動向德軍投降。

顯然,對克里姆林宮而言,此次「特別軍事行動」的最佳結果並不是全面佔領烏克蘭,相反則是讓弘揚烏克蘭民族精神的當今基輔政府屈膝投降,並迫使其接受俄版《凡爾賽和約》(Treaty of Varsailles),將俄軍「佔領區」轉變為「萊茵蘭式非軍事區或佔領區」(Occupation of the Rhineland)。因此,根據歷史經驗未來十天將是決定戰局成敗的關鍵期。

*作者為哈薩克國立大學經濟科學碩士,曾任哈薩克國立大學經濟與商業高等學院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