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頓寫道,首先,中國的經濟體量超過俄羅斯的十倍;雙邊貿易方面,中國常年盤踞美國貿易夥伴的前三名,俄羅斯擠不進前二十;出口上,中國是美國服務出口的第四大市場和第三大商品購買者,俄羅斯的相關排名分別是第十九位和四十位;進口上,中國是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而美國從俄羅斯購買最多的的原油和天然氣,只占美國供應鏈的1%。
西方可集體對中國精準制裁,瞄準命門
目前,西方對俄羅斯施加的制裁包括將其主要銀行排除出SWIFT系統、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凍結部分黃金和外匯儲備、扣押寡頭資產和科技禁令等等。
尼弗指出,此前對俄羅斯、委內瑞拉和伊朗的制裁證明,有多種精妙的制裁方式可以將負面影響最小化,避免互相毀滅的後果。
「比如,如果美國制裁特定的中國銀行,類似於這次危機中的早期步驟,我認為中國未必會切斷所有和美國的經濟聯繫。中國可能會拒絕美國銀行在華運作,但是和中國銀行的國際運營相比,美國銀行在中國的業務是比較少的。中國很依賴美國和歐洲的高科技進口方面,以及外國能源補給(這一點和俄羅斯有主要區別),也很依賴延伸到海外的信貸。這些都是未來危機中的潛在制裁槓桿。」
美國羅耀拉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丁弘彬也表示,西方可以運用精準化制裁,瞄準中國的薄弱環節。
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有錢人在西方的個人資產曝險遠比俄羅斯要高得多,如果瑞士這樣的中立國家今年都這麼做,中國放在西方國家的個人資產還有安全的嗎?還有針對軍工企業。經濟制裁可以精準地打擊使用美國軟件開發產品的中國科技公司,比如華為。這就是精準打擊最可靠和有威力的地方,美國可以實施經濟制裁而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傷害。因為過去二三十年全球化的結果,經濟制裁和武器熱戰很像的地方就是,可使用的工具變多了,有效性也提高了。」
台灣不同於烏克蘭,美國的回擊「一切皆有可能」
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拉特納(Ely Ratner)在上週三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明確表示,美國對中國侵台的反應會和烏克蘭問題有所不同。
「更全方位、更強大的制裁,我希望美國有這樣的承諾。台灣是西太平洋的前哨,關島跟台灣的距離遠遠窄於大西洋。除了地緣政治之外,台灣在世界貿易的角色遠比烏克蘭重要。半導體產業一旦停產,馬上影響世界供應鏈。」丁弘彬說,美國需要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心理上做出必要的事先動員。
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科學副教授貝克利(Michael Beckley)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戰略學者布蘭茲(Hal Brands)3月14日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撰文指出,烏克蘭戰爭對台灣防禦有借鑒作用。七十年前的韓戰推動了全球聯盟網絡以及構成遏制支柱的持久軍事部署的形成,而俄烏戰爭可以扮演重塑國際秩序的類似角色,或將促成美利堅治世體系(Pax Americana)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