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謬爾森 (Paul A. Samuelson)曾說:你只要教懂一隻鸚鵡說『供給』和『需求』,牠就能成為經濟學家。無獨有偶在台灣當官碰到民生經濟等問題時,最普遍的答案是尊重市場機制,如國內香蕉產銷發生嚴重失衡、墾丁滷味價格坑人、恆春不親民「香G堡」、高房價等,當民眾抱怨政府無作為時,尊重市場機制成為政府消極不作為最佳托詞,也讓人瞭解到在台灣當官其實很輕鬆,爽過「世上最理想的工作─大堡礁保育員」,因為他們既不需要專業,只要有雄厚的政黨背景以及會說『尊重市場機制』,就可以當沒事人,繼續坐領高薪。
「古典經濟學派(classical economics)」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前提下,透過市場上一隻「看不見的手(價格機能)」會自動達到供需均衡(market equilibrium),所以政府不應對市場進行干預。而所謂的完全競爭市場有四大特徵,包括:市場上生產者與消費者很多,且均為價格接受者;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都有充分資訊;企業所生產產品具同質性,無人可壟斷市場;生產者可自由進入或退出不受限制。但上述假設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見,即便是農業生產也不完全符合。
多數人認為在台灣農業生產中,農戶數量多,一般而言生產規模也都不大,各農戶產量及占整個農產品總量比例極小,所以各農戶生產和銷售行為都無法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只能被迫接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所以農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但事實上農產品市場資訊並未透明,另外隨著生產技術的精進,農產品已出現差異化現象,如消費者印象中將有機與慣型農產品視為不同品質,所以價格已不相同,且前者已有較高定價。此外,政府官員若真要如其所說「尊重市場機制」,則平常就不應對農產品產業採行補貼、救助、保價收購、耕鋤或限制國外農產品進口等措施,因採行上述措施並非「尊重市場機制」的作為。1980年代紐西蘭、澳洲政府堅持遵守市場機制3-4年,不干預農產品市場價格,才讓農民建立生產風險自負觀念,以台灣選舉優於一切的思維,更是難上加難。
蔡政府平常對農民生產、行銷等作出不少實質干預,也當作施政政績,但等到產銷失衡又說要尊重市場機制,此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卻廣為官員政客們作為卸責之用,實應加以釐清。而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時有所聞,有部分其實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市場無效率或市場價格機能失靈,生產者與消費者皆受害,在此情況下就需要依賴政府透過公權力來導正,才能讓市場恢復正軌。
尊重「市場機制」經常被官員有意或無意濫用,把市場機制當成解決所有問題手段,卻刻意忽略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當市場運行有違民眾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時,政府必須有所作為(但不過度干預),而不是拿尊重市場機制作為施政無能藉口(台灣遠洋漁業遭歐盟舉黃牌就是一例),畢竟我們也不想請鸚鵡來當台灣官員吧!
*作者為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