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廈為何看走眼?
相較於阿富汗前總統賈尼在國家危難之際隻身逃往中東,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誓死不願離開基輔,每天就在街頭上、在總統府裡開直播鼓勵軍民驅離強敵,甚至在聯合國大會、北約總部、各國議會發表視訊演說,呼籲國際社會對烏克蘭伸出援手,哲連斯基本人也成為烏克蘭不屈的精神象徵。阿富汗與烏克蘭領導人在國難中的表現當然天差地遠,但美國情報機關對這兩個國家的判斷也出現驚人的失誤。
根據美國情報首長對國會的簡報,即便美軍撤出阿富汗,接受美軍裝備與訓練的阿富汗政府軍被認為「至少可以抵抗6個月」;至於烏克蘭面對俄軍入侵,首都基輔最快兩天內就會陷落。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兩項出自全球最頂尖情報機關的判斷都錯得離譜。即便誤判了哲連斯基與甘尼的反應,真的會對整個國家的戰局判斷出現如此大的落差嗎?
《紐約時報》的資深國安記者巴恩斯(Julian Barnes)指出,評估一國戰力高低的因素甚多,領導人的表現雖然只是其中一環,但阿富汗與烏克蘭的例子清楚顯示,即便是在這個電子戰與大數據的年代,「人」的因素在評估一國士氣高低時仍舉足輕重。巴恩斯也引用美方退休情報官員的說法,表示要更精準研判友軍的戰力高低,勢必不可忽略那些直接與友軍共事者的看法。
巴恩斯批評,如果美國對阿富汗政府的情報能更貼地,去年的緊急撤離行動就能更早開始,讓更多曾幫助過美國政府的阿富汗人能夠離開;甚至這些年援助阿富汗的數十億美元,就能以更好的方式加以運用。至於對於烏克蘭反抗意志與能力的誤判,則讓美國沒有在俄羅斯入侵前提供更多武器援助,以至於現在還要努力把各式飛彈與裝備往烏克蘭送。
烏克蘭會是普京與俄軍的阿富汗嗎?
雖說烏克蘭沒有淪為「7個月前的阿富汗」,但是否會成為「33年前的阿富汗」,則是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普京下令俄軍入侵烏克蘭當天,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中東事務與安全戰略專家里德爾(Bruce Riedel)就在一篇短文中討論了「烏克蘭會不會是普京的阿富汗」。他開篇引用的是剛剛過世的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的觀點:如果俄羅斯佔領了包括基輔在內的烏克蘭領土,克里姆林宮面對的不會是一個更強大的俄國,而是會跟1980年代的蘇聯一樣,被捲入無止盡的暴亂與游擊戰。
里德爾提醒,如果烏克蘭是「普京的阿富汗」,那絕不只是俄軍落敗那麼簡單。因為當年蘇聯在阿富汗落敗,被認為是後來華沙公約解體、甚至蘇聯崩潰的主要原因,甚至普京自己也把蘇聯崩潰是「地緣政治的世紀災難」。里德爾指出,美國雖然沒有直接派兵參與阿富汗當年的苦戰,幾乎所有苦戰犧牲的都是阿富汗自己的聖戰士。不過當年的卡特(Jimmy Carter)政府說動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與英國等盟友助陣,為阿富汗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武器、資金與人員訓練。阿富汗則在犧牲至少1百萬人的寶貴生命、更有數百萬人成為難民的情況下,贏得了最後的慘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