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勳讀史隨筆:萬木草堂回憶─功課簿+蓄德錄

2022-04-04 05:10

? 人氣

梁啟勳。(網路圖片)

梁啟勳。(網路圖片)

 一八八九年,即光緒十五年己丑,康有為先生以布衣上書,請維新變法。清朝政府置之不理。康乃出京回廣州,自思孤掌難鳴,要有群眾基礎,乃可有成,就決定先從教育培養人才入手。當時有位陳千秋先生是學海堂的學生,學識廣博,已拜在康先生門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梁啟超中舉後,考上學海堂正課生,在學海堂認識陳千秋,陳與梁談起康先生學問如何淵博,引梁與康相見。康梁二人相談甚融治,梁亦很佩服康的學識,也就拜康先生為師。由陳千秋與梁啟超二人援引各人的親戚朋友,直到有了二十多個學生,於一八九一年,即光緒十七年辛卯,在廣州長興里設立「萬木草堂」,開始講學。一八九三年遷移衛邊街,這時已發展有四十餘名學生。我本人就是一八九三年進萬木草堂學習的。一八九四年萬木草堂遷至廣府學宮,其時已有一百餘名學生了。

康先生講學的內容,是以孔學、佛學、宋明學(陸王心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他講學重今文學,謂古文是劉歆所偽造,即如《春秋》,則尊《公》、《穀》而非《左傳》。當時,他對列強壓迫、世界情勢、漢唐政治、兩宋的政治都講。每論一學、論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並引歐美事例以作比較證明。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先生所講的《學術源流》。《學術源流》是把儒、墨、法、道等所謂九流,以及漢代的考證學、宋代的理學等,歷舉其源流派別。又如文學中的書、畫、詩、詞等亦然。書法如晉之羲、獻;羲、獻以前如何成立;羲、獻以後如何變化;詩格如唐之李、杜;李、杜以前如何發展,李、杜以後如何變化;皆源源本本,列舉其綱要。每個月講三四次不等,先期貼上通告,「今日講《學術源流》」。先生對講《學識源流》頗有興趣,一講就四五個鐘頭。

在萬木草堂我們除聽講外,主要是自己讀書、寫筆記。當時入草堂,第一部書就是讀《公羊傳》,同時讀一部《春秋繁露》。除讀中國古書外,還要讀很多西洋的書。如江南製造局關於聲、光、化、電等科學譯述百數十種,皆所應讀。容閎、嚴復諸留學先輩的譯本及外國傳教士如傅蘭雅、李提摩太等的譯本皆讀。

每天除了聽講、寫筆記、讀書之外,同學們每人給一本功課簿,凡讀書有疑問或心得,即寫在功課簿上,每半個月呈繳一次。

功課簿是萬木草堂一件重要制度。每見學生寫一條簡短的疑問,而康先生則報以長篇的批答。即以我本人而論,有一次我寫一條質疑,謂「見《論語.子罕》章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儒家哲學不言利,誠然。孟子是儒學正宗,他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但《論語.堯曰》章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憲問〉章曰,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這類話要列舉,還有。至於仁字,更是儒家哲學的綱領,何能謂之罕言呢。」我這條質疑,不過百十個字,但康先生當年的批答,卻有好幾百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