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圍牆即將倒塌的柏林VS.像充滿消毒水味醫院的新加坡

2022-04-24 05:50

? 人氣

和中共堅持「一個中國」並強迫國際社會接受「一個中國」不同,東西德都接受兩個德國,聯合國也接納兩個德國為會員國。東西德均按照國際外交關係的通則去處理兩德的通信、匯錢、人民往來等相涉問題。當時平均每年有150萬西德人前往東德,而東德則採取組團旅遊的性質,當年有12萬人去西德短期旅遊。人民來往的數量逐年增加。在東柏林大街上,固然看到與西德完全不同的共產國家的肅殺景象,但東德人看來卻安詳、善良,年輕人的舉止、打扮,都看出深受西方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問過西德一個年輕人,是否贊成統一,他反問我:「統一有什麼好處,不統一有什麼壞處?我不認同國家,我只認同人民,認同人權、正義、民主、自由……。」

現在許多人以為,東西德的統一,是由中國的六四和蘇聯的解體促成。實際上兩德統一在蘇聯解體之前,起動也在八九民運前。由於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政策,放鬆了對東歐集團國家的控制。東德在1989年3月就放寬了邊境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大規模的逃亡潮。大規模的交往了解,激發了東德公民要求民主、放寬對新聞限制的抗議浪潮。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牆前往西德,當局沒有阻止,柏林牆形同虛設。12月東德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國家受工人階級及馬列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德國統一社會黨(即共產黨)召開特別大會,宣佈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實行多黨制。1990年3月,東德大選,基督教民主聯盟成為第一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1990年5月,兩德開始了統一進程。

從德國的分裂而致統一,是一個自由與極權和平競賽的過程。而首先是從尊重事實開始,從承認兩個國家的事實,再經過制度的競爭,最後是人民選擇了接受文明一方的統一。以強凌弱的統一,只會造成人民的受難和文明的崩解。

失敗者回憶錄118: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引言:在離開新加坡的前一晚,在晚會後,快到午夜了,我們談興未盡,就集合在戴天房間中繼續聊天。講到台灣的鄉土文學,黃春明似乎不太贊同「鄉土文學」這說法,他覺得自己只是把對社會的感覺、想法用小說寫出來。

1987年5月底,我應新加波《聯合早報》的邀請,去參加金獅文藝營活動,香港同行的還有戴天,台灣就來了陳映真和黃春明,中國大陸原來打算邀請劉賓雁的,但1986年底發生反自由化運動,劉被鄧小平點名開除出黨,故無法前來,在新加坡見到的大陸作家是馮驥才和諶容。此外有來自美國的許達然,和馬來西亞的吳岸。金獅文藝營過去舉辦過兩次,都是一些知名的老作家。1986年《聯合早報》總編輯黎德源到香港找我,說這次想邀請中年的、關心社會並有批判意識的作家,想以此刺激新加坡寫作人對社會的關懷。我想到的是香港九七問題,不少人認為九七後最好的情況就是像新加坡,有法治,和近乎記名的選舉,有高效率和廉潔的官僚,但稍欠自由,如果香港將來能夠這樣,也算不錯了。所以,我真想看看究竟新加坡是怎樣的社會,是否真的想引入批判性的文化思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