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兩軍對陣,敵前不忘遣使談判,能不戰則不戰;今天俄烏交戰,兩國邊打邊談,只是兩次談判之間,有無數軍民死傷。台海兵兇戰危,不要等到開火了,才開始談判。我不認為大陸堅持「蔡英文認同92共識,兩岸政府才做接觸」是正確的決定。近六年的隔絕,蔡英文從未口說台獨,兩岸卻漸行漸遠。兩岸談判,對和平有百利而無一害,建議在中共20大以後,兩岸領導人先從「兩岸文字統一」談起,此不涉政治,先不提92共識。
習慣使用中國傳統文字的台灣人,對大陸的簡體字非常排斥。兩岸文字的差異,不利兩岸的交流與融合,是和平的障礙,我因此提出兩岸共同優化中國文字的主張,就教於兩岸領導人和知識份子,甚盼有利於兩岸和平。茲分述於後。
1. 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毛澤東卻讓兩岸文字分裂
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大秦宣太后芈月,就已深知,大秦要一統天下,必需先統一文字。當時,秦與六國,文字各有不同,各國往來文書,商賈協議,民間書信交流,皆諸多不便。
之後,秦王贏政命李斯集飽學之士,優化大秦文字,而發明「小篆」。因其文字優於六國,而逐漸流傳。公元前221年,贏政統一六國,是為「始皇帝」,中國從此「書同文」,此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影響至鉅 。
歷史上,即便是滿、蒙等民族入主中原,皆不敢廢漢文字,因漢字優越,且流傳甚廣,日、韓等國,自古已大量使用。
豈料,在兩千年後的今天,海峽兩岸分治,竟已不能「書同文」,其原因是毛澤東在大陸進行「漢字簡化」,而台灣始終堅持使用傳統文字,文字的差異,造成兩岸人民文化認同與交流之困擾。遺憾的是,大陸的漢字簡化,其過程與結果皆不夠嚴謹,說明如下。
2. 中國「漢字簡化」,失之輕率,不乏簡而粗俗者,也消失了很多優美的文字
大陸漢字簡化後,網路流傳,親(亲)不見,愛(爱)無心,產(产)不生,廠(厂)空空,麵(面)無麥,運(运)無車,導(导)無道,兒(儿)無首,飛(飞)單翼,有雲(云)無雨,開(开)關(关)無門,鄉(乡)里無郎,採(采)茶無手,曝(暴)晒無日,旅遊(游)無足…
此外,據我的觀察,傳統文字被消失的也不少,舉例如下,蕭(肖)姓後(后)人,很不傑(杰)出,心裏(里)空虛,鬍鬚(胡須)滿面,輕鬆(松)度日,曝(暴)光之後,還找藉(借)口…在台灣,這些都是不認真的學生,才會誤用的錯别字,用字粗俗,但在大陸都視為正字。
詞人李後(后)主,到底是王還是后?其語意不明,「後」不應被消失。我曾在中國古裝電視劇裏看到簡字「关公廟」,關雲長,漢字簡化後,竟成了「关云长」,關公被改名換姓,一定不識自己,不敢進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