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日,我在貴報上寫了一篇:讓「一華兩邦」共創兩岸雙贏新局的建言,有人很贊成,有人有些議論。日前,前副總統呂秀蓮女士也有類似「一個中華,兩岸統合」的主張。容我再進一步說明:
首先,在「奔向戰場」一書中丁守中等14位學者專家,提出建議兩岸「中華邦聯」的共同結論。我也認為是解開兩岸數十年來衝突的鑰匙。所以我提「一華兩邦」新的名詞,是有特別的理由,分述如下:
第一、拒絕「一國兩制」的召喚:一個國家,為什麼要有政治、經濟、生活不一樣的族群,彼此嫉妒、猜忌、不信任,結局就如現在大陸和香港一樣!
第二、捨棄「一中各表」的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口頭上的一個中國,事實上代表著兩個不同的中國。這個主張心存己見、各說各話,既模糊又矛盾,不是好的構想!
第三、拒絕「一中一台」的謊言:請看全世界有哪幾個國家承認台灣?連民進黨的前總統阿扁先生,就說過「台獨不可能」,美國也明白地宣示不支持台獨。這無非是為爭取選票的謊言吧!
其次,兩岸的最大利益(戰略目標)應是「共存共榮」,達成此目標的方法(策略手段)應是「和平交流」。「一華兩邦」對此目標的達成有四個好處:
一則可以避免大陸對台灣可能的軍事攻擊而造成兩敗俱傷。
二則「進可攻,退可守」。可見的將來可能由「邦聯制」(Confederacy)過渡到「聯邦制」(Federation)(有統一的中央政府、統一的憲法),或者繼續保持邦聯的體制,維持在聯合國有兩票的權利,都是對兩岸人民有利的!
三則可以跳脫數十年來台灣內部「統獨紛爭、藍綠惡鬥」的宿命。
四則可以解除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對我中華民族的霸凌和威脅。
再者,「邦」英文是State,也是Country;「國」英文是Country,也是Nation。所以,「邦與國」這兩個字是被混用的。現在的美國是United States(合眾國),紐西蘭卻是Associated State(聯合邦)。我國從西周到秦始皇是屬於「邦國」時代,從秦朝到清朝是屬於「帝國」時代。「一華兩邦」的大戰略構想:「一華」指的是一個中華民族相同的血統與文化。「兩邦」,在國際法上是兩個主權國家,有各自的外交、軍事、財政權。這樣體制,可以行之於文字,也是自然的過渡時期。由「邦聯」過渡到「聯邦」的國家,美國花了13年(1776~1789)的時間,德國卻費了51年(1815~1866),南斯拉夫只花了11年(1992~2003)
最後,我們與其寄望於大陸領導人的「明理」,不如台灣人民自己「努力」:使得「一華兩邦」成為兩岸人民的主流民意!讓「一中一台」無語,讓「一中各表」無意,讓「一國兩制」無理,讓「帝國霸權」無計;並能「跳離戰場」」,兩岸一起攜手邁向中華人的世紀!
*作者為新北市備役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