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過去,孩子們只看YouTube的「美好時光」嗎?如今,他們沉迷於TikTok上15秒的短片,那些YouTube影片在他們眼中彷彿變成了美國公共電視網(PBS)上的紀錄片。
許多父母告訴我,他們的孩子現在已經不能坐下來看完一部時長40分以上的電影了,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種電影的節奏太慢,他們覺得很煎熬。還有的父母注意到,他們的孩子難以專注地完成家庭作業。看書呢?更別提了。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孩子們的大腦究竟怎麼了?
波士頓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精神科醫生卡爾·馬爾奇(Carl Marci)說,「看到各種類型的媒介消費、媒體多任務處理以及年輕人注意力缺乏多動症(ADHD)發病率增長的趨勢,你很難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長正在縮短。」
鑑於許多因素都可以造成ADHD確診病例數穩步上升,因此ADHD與螢幕使用時間之間的關聯仍有待討論。然而,儘管一些孩子不符合ADHD的醫學診斷標準,但他們的父母還是說,孩子們比以前更容易分心。新的研究表明,觀看快節奏的短片會讓孩子們在面對那些無法即時、持續地帶來滿足感的活動時,很難堅持下來。
在為數不多專門分析TikTok對大腦影響的研究中,有一項以抖音(Douyin)為研究重點。抖音相當於中國版的TikTok,二者由同一家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 Ltd.)開發。該研究發現,比起向新用戶展示的大眾化熱門影片,抖音的推薦引擎向用戶推送的個性化影片會啟動大腦裡的獎賞通路。
一些中國大學生的腦部掃描圖像顯示,對於觀看個性化影片的受試者,其大腦中與成癮相關的區域表現得極其活躍。研究還發現,有些人很難控制觀看時間,一旦開始,便很難停下來。
中國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寫道,我們推測,面對自己喜歡的影片內容,「自控能力越差,上癮程度越高。」
《華爾街日報》在TikTok上創建了100多個機器人賬戶,讓它們觀看了數十萬個短影片,記者同時採訪了該公司已離職的與現任的高管,以揭示這個社交平台為何如此了解用戶。這項調查發現,TikTok只需緊追一個重要指標就能判斷出你想要的是什麼:你在每段影片上停留的時間。你猶豫或重新觀看某一內容的每一秒,該應用都暗中記錄了下來,並據此在2小時甚至40分鐘內就算出你內心深處的興趣與情緒,將你拽入對應內容的無底洞。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去年的一項調查發現,TikTok的演算法會根據用戶觀看每段影片的時長來判斷用戶喜好,然後加大同類影片的推送。TikTok表示,它正在想辦法讓演算法推薦給用戶的影片內容更加多樣化。
一位TikTok發言人說,公司想讓低齡青少年在早期就養成積極的數位生活習慣,最近TikTok已做出一些改變,旨在限制這款應用程式被過度使用。例如,它不會在晚上9點後向13至15歲用戶推送通知。它還會定期提醒用戶注意休息,出門走走或是吃點零食。
看YouTube上的影片時,兒童其實也很難從中抽身,因此,其母公司Google已做出調整來限制YouTube的使用,包括針對18歲以下用戶默認關閉自動播放功能。
腦科學
當孩子們在做一些需要長時間保持專注的事情時,例如看書或是做數學題,他們用到的是定向注意力。這一功能始於前額葉皮質,這是大腦中負責決策和控制衝動的區域。
克利夫蘭診所兒童醫院(Cleveland Clinic Children’s)下屬專注力與學習中心(Center for Attention and Learning)醫療主任邁克爾·馬諾斯(Michael Manos)說,「定向注意力是指抑制分心、保持專注以及適當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它需要更高層次的技能,比如做好規劃和確定優先次序。」
通常來說,兒童更難做到這一點——也更難放下手中的遊戲機——因為前額葉皮質要到25歲才會發育完全。
馬諾斯博士說,TikTok上不斷變化的環境不需要你長時間保持專注。「如果孩子的大腦已經習慣了持續性的變化,會很難去適應數位世界之外那些變化沒那麼快的活動。」
目前,TikTok允許用戶製作長達10分鐘的影片,相比之下,之前的影片時長最多為3分鐘,而最初的時長上限僅為60秒。
「在這個快餐化的短片世界裡,你會受到一輪接一輪的快速衝擊,一旦某次衝擊結束,你就必須做出選擇。」麻省總醫院的馬爾奇博士說,他著有新書《重新連線:在數位時代保護你的大腦》(Rewired: Protecting Your Brain in the Digital Age)。前額葉皮質發育得越成熟,做出的選擇就會越明智。
無限糖果店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當大腦期待獲得獎勵時,腦部便會釋放出這種物質。而多巴胺的大量分泌會讓人們對那些令人愉悅的東西更加渴望,無論是一頓美餐、一種毒品,或是一段有趣的TikTok影片。
「TikTok就像一部多巴胺機器。」辛辛那提兒童醫院(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閱讀與文化探索中心(Reading & Literacy Discovery Center)主任、兒科醫生約翰·赫頓(John Hutton)說,「如果你想要孩子保持專注,就需要在進行專注力訓練。」
研究人員才剛剛開始就數位媒體對兒童大腦的影響展開長期研究。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對近1.2萬名青少年進行分析,考察他們在邁入成年的過程中,種種童年經歷(包括社交媒體、吸煙等)會對他們的認知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眼下,這些研究人員正在重點研究特定應用程式對兒童大腦發育的影響。
目前,研究結果尚未出爐。但上述研究的參與者、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精神病學及行為神經科學教授邦妮·內格爾(Bonnie Nagel)說,她預計研究結果會顯示,如果大腦反覆處理快速且帶有獎勵性特點的內容,那麼當它處理節奏較慢、獎勵性不那麼強的內容時,能力「也許會改變,或是受到損害。」
隨著媒體的節奏越來越快、刺激性越來越強,它不僅與數字世界之外的現實世界發生了碰撞,也與父母的期望產生了矛盾。
「就好比我們讓孩子住進了糖果店裡,然後告訴他們別去管那些糖,只吃一盤蔬菜就行了。」科技倫理學家詹姆斯·威廉姆斯(James Williams)說,「現在可以帶給我們即時滿足感的東西無窮無盡,這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威廉姆斯著有《不要擋住我們的光:注意力經濟中的自由與抵抗》(Stand Out of Our Light: Freedom and Resistance in the Attention Economy)一書。
哪些事情是你能做的
專家指出,父母和孩子可以採取措施來增強專注力,但這需要努力才能做到。
將螢幕使用時間換成線下活動。《被偷走的專注力:你為何無法保持專注——以及如何重新深入思考》(Stolen Focus: 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and How to Think Deeply Again)一書的作者約翰·哈里(Johann Hari)說,在兒童時期,鍛煉和自由玩耍是培養專注力的最佳途徑之一。在放學後及周末,做做運動、與人玩耍、一家人去徒步,或是去趟公園,都有助於培養大腦的專注力。
「光是不讓孩子接觸科技產品是沒用的,但如果在減少螢幕使用時間的同時,建立其他活動,比如出去玩,那就有效果。」哈里說。
練習自我約束。孩子的大腦不會天生就願意放下一部好玩的設備,內格爾博士說。「當你練習放下手中的設備時,它會強化大腦中的那些聯繫,讓你下一次也能適時停止。」
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比如每天留出固定時間不去接觸科技產品——比如在飯桌上——或是對螢幕使用時間進行限制。
利用應用程式自帶的功能。TikTok上有管理螢幕使用時間的功能,用戶可以據此設置這款應用程式的最長使用時間。父母還可以通過TikTok上的Family Pairing設置來限制子女的螢幕使用時間,前提是他們要建立自己的TikTok賬戶,並將其連接到子女的賬戶上。
YouTube也允許家長為年齡較小的孩子設置使用時長。如果孩子使用的是常規的YouTube程式,父母可以通過Google Family Link創建監管賬戶,以此管理螢幕使用時間、提醒他們中途休息,同時也可以選擇適合孩子年齡階層的內容。
父母還可以直接在蘋果(Apple)和安卓(Android)設備上為特定的應用程式設置使用時長。
保證充足睡眠。青少年正面臨睡眠不足的問題。適當的睡眠對培養專注力至關重要,正因為此,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晚上才不應出現在卧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