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成就美國「雙殺打」完美佈局?
從川普就任美國總統時起,許多西方國際政治學名家便對美國主導的戰後「自由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的前景表示悲觀。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與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國際秩序加速下墜的預期更甚囂塵上。不過隨著俄國侵烏的攻勢陷入膠著,北約、歐盟與G7等西方集團迅速響應拜登總統極限制裁俄國、積極圍堵中國佈署的訴求,印太地區也隨著日本岸田新政府和韓國大選勝出的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同時向「四方集團」(QUAD)聚攏,一時之間「自由國際秩序」似乎大受振作,連原本也對西方集團近年表現略感失望的歷史樂觀派大師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振奮起來。
於是,自由國際秩序不止將因普京之戰起死回生,美國穩居終結歷史的霸主,更是固若金湯。至於華府朝野認定的頭號敵手(rival)中國,則又陷入上海封城、供應斷鏈、經濟下滑的危機。北京若冒險犯臺,不啻陷入美國在歐亞大陸兩端布置的「雙殺打」(double kill),不止美國將笑傲21世紀,臺灣複製「基輔抗戰」模式後,更可大方慶祝「舊金山和會70週年」,迎向「海闊天空」?
俄烏戰爭體現美方「混合戰」優勢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時,西方戰略與學術界便提出了「混合戰」(mixed warfare)的概念,以描述行為者多元流動、綜合運用正規與非正規力量、兼具先進、精準、彈性、快速反應能力,且能在戰場前方、後方和國際社會操作媒體與社群網路設定議程,快速動員有利資源的激烈競爭行為。如同「銳實力」(sharp power),起初這些概念像是專為西方的威權對手如中、俄量身定做,並不具學術概念要求的嚴謹性;而「軟權力」(soft power)則像是專為美化市場經濟民主政體的另一鏡像。這些概念本身的傳播,倒有塑造認知的混合戰效果。
但發展一段時間之後,不僅學界有人提出「軟權力」(soft power)本質上是很具攻擊性的論述戰「硬力」,且西方集團本身早已積極致力發展混合戰的能力。馬斯克的「星鏈」加入援烏,很像是西方版的「人民志願軍」,俄方也難因此稱「美軍」參戰,比國籍不明的傭兵,更是經典。
至今我們可以輕易發現,俄國在烏克蘭的表現反而像是只會用坦克、大砲打二戰,其他混合戰的項目可謂被動甚至極為笨拙。特別是混合戰中強調的媒體優勢,使俄軍的暴行跡象極短時間內便常首先由英語媒體全球傳播。烏東地區多年來親西方與極右民兵和親俄分離主義者暴力衝突造成的凋敝傷亡,「國際社會」則知之甚少。去年秋天以後,基輔加大力度企圖軍事收復東部兩州,西媒自是認為理所當然,彷彿在響應中、俄歷來「內政不容干預」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