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疫情之下,面對全球供應鏈轉型台灣應如何自處?

2022-04-29 05:30

? 人氣

國際情勢瞬息萬變,面對國際供應鏈的斷裂及區域化生產的趨勢,台灣勢必要提前做好準備。(資料照,陳明仁攝)

國際情勢瞬息萬變,面對國際供應鏈的斷裂及區域化生產的趨勢,台灣勢必要提前做好準備。(資料照,陳明仁攝)

現今之社會因全球化而高度分工,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及網路的普及化,國際經濟高度連結,倘若一個零件的生產出現問題,整條供應鏈之生產都會受到衝擊。自2019年至今,疫情擴散不僅導致人力的短缺,各大港口航運之延誤及原料的短缺造成全球供應鏈陷入困境,根據全球物流平台Flexport統計貨品從亞洲運自美洲港口所花費之天數相較於疫情之前多了約一倍,結合近期因俄烏戰爭所產生之能源價格上漲,使各國面臨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是一個仰賴進口的國家,主要和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進行貿易。雖然在國際上以積體電路生產佔有一席之地,在疫情下,除了民生物資,各項能源及原料價格上漲造成台灣對外貿易急速萎縮,工業生產大幅衰退,經濟轉為負成長。現今國際貨物堆積,且船運成本飆漲,如欲像過去那般依賴國際分工的供應鏈,可能會導致台灣市場出現供不應求之情景,使物價上漲及通貨膨脹。因此,除了將供應鏈移轉,區域性的供應鏈似乎也是一個選擇,即以在地化及區域化解決目前供給不足之問題。

企業需要重視於其所在之供應鏈中建立韌性和靈活性,以因應國際上快速之變化。亞太區域範圍涵蓋東南亞、韓國、日本……等國家,而此區域前幾大的供應商多為從事高科技、汽車、零售與工業產品之生產廠商,和台灣出口產業具有關聯性,因此產業間的合作並非不可預期。又,近幾年來東協經濟體快速成長,受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影響,東南亞地區憑藉其與中國相接、鄰近印度及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加上靈活的製造能力與快速成長的經濟與市場需求,成為了新的代工生產基地,故以地理方面及產業類型觀之,若能成為亞太供應鏈之一環,應能使台灣經濟在面對全球性議題時受到較小之衝擊。

然就成本面觀之,以北美供應鏈為例,北美的勞力成本較高導致許多廠商外移以降低成本,因此美國透過建設更多倉儲設備以達到建立更多所需貨物的庫存,並在需要時準備運輸,避免國際供應鏈斷裂導致國內缺貨。因各國就國際議題皆會做出相應保護對策,企業和國家可能會更積極採購原料以加強本國或區域生產之能力,因此台灣勢必要搶先一步或以更高的價錢以取得足夠的生產原料,此時若能學習美國建設倉庫提前庫存原料應能避免因進口貨運延滯而導致缺貨。此外,因應勞力成本提高之問題,台灣的企業及廠商應思考如何開發出低成本且高質量之產品,透過留意觀察趨勢來調整投資與產品製造以期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國際情勢瞬息萬變,面對國際供應鏈的斷裂及區域化生產的趨勢,台灣勢必要提前做好準備,透過成為亞太供應鏈的一部份以期穩定生產及出口,積極留意國際情事並開發高成長、低成本之產品以增加競爭力是現今台灣廠商及企業應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大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