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超過2個月,戰火不僅重振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更催生出德法的罕見團結,讓向來決策緩慢且難以形成共識的歐盟能迅速對危機做出反應。然而,美國期刊《外交政策》資深記者賀席近日卻指出,隨著親歐中間派的馬克宏24日成功連任法國總統,以及德國對俄態度轉向曖昧,這個難得的團結恐將再次破裂。
烏俄戰爭催生「德法團結」
烏俄戰爭2月24日爆發後,德國政府一改二戰以來對任何軍事行動持保留的態度,向烏克蘭援助大量軍武,且宣布停用從俄羅斯通往德國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輸氣管。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當時表示,烏俄戰爭是「時代的轉捩點」,並誓言強化德國的國防及能源自主政策。
對此,美國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資深記者賀席(Michael Hirsh)撰文表示,24日順利贏得法國總統連任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十分樂見德國國防及能源政策的轉向,認為其有助於德法團結、促進歐洲整合以及強化北約功能。
馬克宏長年積極推動歐洲(歐盟、歐元區)一體化與自主化,是典型的「歐洲主義者」。現年44歲的他近日擊敗極右翼女將勒潘(Marine Le Pen),成為20年來首位贏得連任的法國領導人。賀席推測,馬克宏將會在其第二任期積極尋求德國合作,大力推動歐洲整合,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主權歐洲」(sovereign Europe),並藉此與俄羅斯抗衡。
烏俄戰爭爆發以來,馬克宏自允為歐洲領導者,積極穿梭調停,試圖遏止普京(Vladimir Putin)攻勢。他最近更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站在同陣線,向烏克蘭援助大量軍事武器,包含提供法國製造的「凱薩」自走砲(CAESAR self-propelled howitzer)。
德國對俄態度日趨曖昧
然而,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對俄態度卻逐漸轉向曖昧,導致罕見的德法團結出現裂痕。賀席指出,儘管蕭爾茨曾表示德國應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但22日卻又向《明鏡週刊》(Der Spieger)強調,對俄羅斯天然氣實施禁運,並不能阻止普京的侵略野心,反倒會引發德國嚴重的經濟危機。他也坦言,為避免烏俄局勢升級,德國目前無意向烏克蘭提供戰車或其他重型武器。
蕭爾茨的舉動隨後引來諸多批評,許多人認為其對俄立場不夠強硬。25日,50位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議員共同致函蕭爾茨,敦促其「應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來自13國的歐洲議會成員也強力譴責德國,認為它阻止歐洲議會通過「全面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煤炭、核燃料、天然氣」的決議,並痛批「歐盟至今仍在資助普京的戰爭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