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COVID-19確診人數暴增,4月初本土新增確診還僅數百例,迄今已是日確診人數破萬,目前不疫調、不匡列、連簡訊實名制都取消了。相較於全球新增確診人數持續下降趨勢,台灣的急遽增長讓人震驚,尤其是兒童相繼確診,並有死亡個案,顯示出疫情指揮中心的超前佈署失靈,而防疫新台灣模式在Omicron快速傳播下顯得捉襟見肘。防疫政策從「清零」改弦易策為「共存」,需要獲得人民的支持,但政府溝通卻流於「口號」式的健康傳播,不斷創造新的「驚」句,盤點近日疫情也易讓人質疑防疫「新台灣模式」只是一種《進化論》,放生人民、適者生存。
每日確診人數屢創下新高,發生民眾篩檢陽性,卻等不到居隔通知,面對社會普遍憂慮感,指揮官陳時中竟回應「請大家自主應變」,說好的「超前佈署」失靈了嗎?在蘇貞昌院長「有政府、請安心」的宣導下,民眾合理的相信政府會先於疫情爆發預擬出一套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共存政策」,部長不只是要人民自行應變,政府相關的政策看來也是自主應變。其中,教育部為了符合「共存」政策宣布「放寬」停課標準,當時12歲以下的孩子並無疫苗可打,國小、幼兒園的學童毫無保護力,家長質疑教育部「不管孩子死活」。雲林縣政府第一時間宣布不跟進,各縣市政府紛紛因地制宜,教育部改稱新標準僅是「指引性質」,沒有強制性。另外,新北市兩歲重症男童從確診到病逝僅短短6日,家長責怪自己「太守法」,遵守確診者送醫流程導致衛生單位延誤送醫,指揮中心也因案檢討並調整了送醫指引。當政府定調「共存」政策的同時,不論是教育部停課標準、送醫指引,都須及時通盤調整,亡羊補牢的作法實不可取。
輿論也讓疫苗庫存不足的問題再度成為焦點,BNT疫苗庫存已經「+0」許久,衛福部食藥署緊急核准6-11歲兒童施打半劑莫德納疫苗,來為政府解套。但是許多成人第三劑施打半劑莫德納會產生不舒服的副作用,也難怪家長們會擔心孩子能否承受,更氣憤政府沒給疫苗選擇權。令人氣結的是陳時中面對防疫的變化,不斷地創造驚人之語,當政府宣布推動無症狀或輕症者「居家照護」政策,民眾擔心老舊公寓無管理員、無對講機,難以取得藥物與食物。陳時中提供的解方是「或許可把鑰匙丟下樓」,這種充滿創意的回答,跟童話故事中王子藉著長髮姑娘的長髮攀上沒有出入口的高塔一樣荒謬。而世界各國先台灣面臨疫情大爆發、推動與病毒共存政策,理當3+4新隔離政策有可參考的實證經驗,但陳時中對於規定造成基層防疫人員負擔,僅一句「要怪,就怪病毒吧!」,雙手一攤將政府該負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政策上無法預視病毒的衝擊,要人民自行應變,這不就回到生物學原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指揮中心推動新防疫政策,就是認為舊的政策不適用,需要做更與時俱進的調整,既然如此,政府理應為人民考慮周全,在停課標準、疫苗庫存、兒童疫苗、口服藥物、就醫指引、居家照護、居隔縮短3+4、快篩實名制…等等可預期的面向上進行超前佈署。雖然說蔡英文總統在日前視察CDC時說,台灣確診者99.68%是輕症狀或無症狀,致死率0.01%,但是陳時中也曾說參考香港及紐西蘭的經驗預估台灣會有15%感染率,換算下來將會有約350萬人感染。若是防疫標準或指引未事先、適切、且即時地重新檢討,就要求民眾、基層人員執行「共存」政策,是讓人無所適從,一句要人民「自行應變」、「要怪,怪病毒」,一副「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的哲學治國,這恐非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所應有的態度。
*作者為文化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