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選舉落幕,現任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58.2%的得票率,擊敗了得票率41.8%的挑戰者,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主席勒潘(Marine Le Pen),成為法國20年來首位連任成功的總統。法國的政治光譜可以概括為三大塊,一是馬克宏領導的中間偏右派;二是以勒潘為首的極右翼;三是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所代表的極左翼。
馬克宏勝選反映的是當前法國民意的主流,就是希望「穩定壓倒一切」,這是受到全球新冠疫情流行和俄烏戰爭的影響。勒潘在選戰中主攻民生議題,刻意投低收入者和「黃背心運動」者所好;但她大幅限縮移民和全面鎮壓「伊斯蘭主義」(Islamism)的極端主張,卻引發選民對社會不安的恐慌。
馬克宏在外交上凸顯他個人的特殊風格,雖然他因擔任俄烏戰爭調人徒勞無功,遭烏國網友譏諷「別再馬克宏」;但馬克宏大力進行穿梭外交的勇氣,也展現了大國領袖的風範;相形之下,勒潘的親俄色彩,就成為她選戰的一個負擔。
勒潘所屬的「國民聯盟」曾向俄國銀行借貸,她本人與俄國總統普丁的友好關係,也因俄軍入侵烏克蘭,被對手拿來大做文章。批評者認為,勒潘對歐盟的不屑一顧,有導致「法國脫歐」(Frexit)的可能;勒潘主張法國應減少在北約的領導角色,會鬆散歐洲集體安全架構;勒潘擔心提供烏克蘭武器,導致其他國家加入戰場的說法,會打破西方「挺烏抗俄」的共識;勒潘建議烏克蘭戰後應與俄羅斯進行戰略和解,可能改變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總之,勒潘提出這一系列主張,都讓拜登政府及其歐洲盟國感到憂慮。
這次法國選舉結果,讓支持烏克蘭的西方盟國都鬆了口氣。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r Zelensky)稱馬克宏是「真正的朋友」;英國首相對馬克宏的勝選表示歡迎;拜登則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因為他不能忍受一個具有民主傳統的歐洲盟友,向實施威權主義的對手靠攏。《紐約時報》引用喬治城大學教授庫普成(Charles A. Kupchan)的話說:「一個右翼法國政府上台,將會是一場政治地震。」
馬克宏勝選後將遭遇內外兩大難題。在內政方面,他面對的是一個分裂的法國社會。在這次大選中,有多達28%的選民選擇不投票和投廢票,顯示這批人對於政治的厭惡和無力感。而左派選民則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對馬克宏進行「含淚投票」。最重要的是,雖然勒潘三度挑戰大位失敗,但右翼勢力在法國有逐漸抬頭的趨勢。因此勒潘聲稱「比賽沒有完全結束」,並期待與左派聯手,在今年6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中扳回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