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秦觀點:軍援烏克蘭給臺海衝突的三點反思

2022-05-05 06:30

? 人氣

2022年4月29日,從美國特拉瓦州多佛空軍基地準備運往烏克蘭的155公厘榴彈砲裝備。(美聯社)

2022年4月29日,從美國特拉瓦州多佛空軍基地準備運往烏克蘭的155公厘榴彈砲裝備。(美聯社)

第一,誰來送武器?各國援烏武器都以陸戰裝備為主,多為武器彈藥跟輕裝備、裝甲車及火炮。烏克蘭周遭國家提供的援助及支持意圖,並不亞於以美為首的歐美大國,例如捷克則送上40輛過時的T-72M主戰坦克、土耳其給了前年雙亞戰爭立功的TB-2無人機、斯洛伐克送上一套S-300防空系統等,英國還打算提供挑戰者二型給波蘭,換取波蘭提供T-72給烏克蘭,另波蘭也試圖提供米格-29戰機但被華府拒。歐美大國「不能做得更多」一方面歸因於身分地位帶來的限制,也由於烏周圍國家享有恐懼俄羅斯的共同歷史經驗,以及間接面對威脅的同仇敵愾之感。如此就有必要反思:對潛在的臺海戰爭來說,缺乏共享情緒的域外國家能做到援助將到什麼程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二,外援何以得其門而入?烏克蘭與東歐陸地相連,外援能透過四通八達的鐵、公路運輸,也能制空權仍在爭奪之下執行有限空運。俄烏戰爭中,俄羅斯疏忽未炸鐵路使西方援助源源不絕進入,政治人物爭相到訪基輔像逛後花園一樣自由,堪為奇景。但臺灣四面環海限制了運輸便利性,共軍對臺灣海空域的封鎖也進一步限制且削弱外援運送的意願。外援要進入臺灣更有可能情況是將物資送到第三地並要臺灣「自取」。如此,我們就有必要考慮提升戰略運輸能力及增加護衛任務的大型艦艇、戰機等武器。

最後,「送對東西」比「送多東西」重要,如果盡送「不需要的東西」,意義何在?西方送上的標槍飛彈激起坦克無用論的辯論與地面載具無人化的反思,刺針飛彈則顯示失去空軍後的烏克蘭仍能有限程度抵抗俄羅斯空中力量全面壓制,俄機不能無後顧之憂飛行烏克蘭全域。臺灣現在的狀況則是標槍已購但數量不足千套,烏克蘭得到的援助遠比臺灣買得多,而單兵攜帶式刺針,買了卻遲遲未到貨。

2022年4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就烏克蘭戰爭主持北約防長諮詢會議(AP)
2022年4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就烏克蘭戰爭主持北約防長諮詢會議(AP)

地面是俄烏主要戰場,與臺海衝突不同,陸戰武器援助並非臺灣首選。對臺灣來講,「對的武器」在於陸基反艦飛彈、大型防空系統、精確打擊的遠程火炮、地對地飛彈等能將敵拒於門外之武器,以及標槍、刺針等有利反登陸、野戰防空等臺灣缺乏的裝備,而後才是單兵裝備、裝甲車、坦克等陸戰工具。華府拒絕波蘭提供戰機一事,除了戰機過於敏感,西方不願承擔風險外,大致能有兩點推測:西方不看好烏克蘭打贏空戰,以及西方希望戰場限於陸地,讓長期地面作戰消耗俄軍與整個俄國。換言之,如臺灣所收之外援都以陸戰武器為主,則世界如何觀察戰爭走向、世界希望戰爭如何走向,盡在不言。

簡言軍援烏克蘭所帶給臺海衝突的三點反思:一、外援可能限於美國及西太平洋國家,域外國家積極程度難論定;二、鑒於地理限制及可能的海空封鎖下,外援難以進入,必須重視「自取」的可行性,並檢視戰略運送能力與護衛力量;三、外援是否為「對的武器」,而送「不需要的武器」意謂為何。

烏克蘭不能簡單類比臺灣,臺灣更高的戰略重要性、運作更成熟的民主制度及共享價值觀,可能吸引美國與其西太平洋盟國更多關注,但軍援之上要考慮更多政治問題,已無法單純從軍事觀點考慮軍援內容,烏克蘭如斯,臺灣亦如是。最悲觀卻又最可能的情況即是「送什麼用什麼」,如陸戰裝備為大宗,臺灣走向本土決戰,則今日烏克蘭土地被劫掠、家破人亡人倫的悲劇,即是明日臺灣。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在臺灣時間4月25日訪基輔時才表示,美國的目標為「在烏克蘭消耗俄羅斯力量」。美國人也當然可以藉由臺灣長期陸戰消耗北京力量,則「世界會對抗北京到最後一個臺灣人倒下」並非言過其實。避險始終是國安戰略的根本,審慎判斷局勢並力求避免戰爭。烏克蘭「身教」之警,執政當局不得不省思。

*作者為軍事評論員、自由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