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過去,我出生的和式房間,二戰期間遭到美軍空襲,一度留下彈痕。世事無巧不成書,此後便跟美日產生偶然的連結——大學主修英文,同時選修日文。談到日本趣味當然不是散發濃濃火藥味的軍國主義,而是平和時代的和風文化。
童年時期,從電影感受到日本趣味,尤其忍術電影《黃金孔雀城》。小孩子眼中的忍者,不外乎飛簷走壁,或煙霧四起時,立馬隱身遁形。後來慢慢查閱資料,得知忍者大多出身於伊賀跟甲賀。他們動作利落,沉默寡言,一現身總是蒙面,一對鷹眼直視對方。
他們數度遭到武將織田信長派兵圍攻。為了存活,遁入山林,早上種田,下午練功,也勤練穴道按摩和針灸。時來運轉,忍者獲得德川家康的重用,負責蒐集情報的任務,尤其在關原之戰和大阪冬夏兩場戰役中屢建奇功。
和風文化揚威歐洲
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日本幕府早年外銷瓷器,和風文化逐漸贏得歐洲人的青睞。自1851以來,倫敦和巴黎相繼舉辦世博會,日本幕府和明治政府都曾參與盛會。在日本館裡,工藝品、浮世繪、瓷器、武士刀、絲織品都大放異彩,至於門口接待賓客的女子,身穿的和服更令人驚豔不已。
當時,英國李伯蒂(Liberty)商會老闆亞瑟曾指出,由絲織品做成的和服擺在木製模特兒身上,十分搶眼,尤其是布上的花紋,極盡燦爛,這是歐洲布料所缺乏的。創業於1875年的李伯蒂商會對推廣和服貢獻良多。1884年,該會成立女裝部,製作寬鬆的婦女裝,其靈感是來自於古希臘的長袍跟和服。此後,許多藝術家和女優便成為李伯蒂女裝的愛好者。
至於對岸的法國,由里昂生產的布料也受日本布料的紋樣所影響,如小梅、菊、櫻、燕、雀、稻、竹、野草等富日本風情的新圖樣不斷增加。19世紀中葉之後,巴黎上流社會鍾情的高級訂製服,布料大多由里昂布商供應的,可以想像當時的服飾中,日本元素應是時時可見。
大學時期,務必修習第二外語,我選日語。學期剛剛開始,時常翹課,五十音跟基本文法一直弄不清楚,老師一問三不知。此後,遭到老師揶揄調侃,是家常便飯。但老師早年接受日本教育,國家認同曖昧不清,偶爾說溜嘴,竟然提到:「我們日本人,一到端午節,總是......」
身處台灣,時空錯置,見怪不怪。有位好友上日文課第一天,老師要求大家起立宣誓:「我們學習日文,目的不是歌頌日本,而是打倒軍國主義!」一聽之下,突然爆笑,覺得今夕是何時?立刻起身翻閱日曆,確認是1970年代。
美日從敵對到同盟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不管是愛國或是受到洗腦,一直將美國人視為大敵。偷襲珍珠港和神風特攻,讓日本人精神大振,心中勝利的喜悅時時浮現。但美國兩顆原子彈一投下去,損失慘重,只好投降。此後,日本人的態度大為逆轉,明明還是不共戴天,但不久便列隊歡迎麥克阿瑟率軍進駐東京。更有日本兵寫信向麥帥告密,爆料日本軍官在俘虜營虐待美國大兵。日後,為了感恩,竟然有位歐巴桑寫信向麥帥求婚,並希望生個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