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港英時代的高官,我就會想到張敏儀。她不是最高層的官員,其他官員也未必像她那樣有人情味,重友情,平易近人。不過,主權轉移之後,我肯定香港管治層不會再有另一個張敏儀,永遠沒有。
失敗者回憶錄139:香港不會再有張敏儀
「李怡,今天中午休息時間要不要一起去看《黃土地》?」張敏儀打電話來問。這大概是1984年間的事。其後幾十年來往,我們還常常講起這樁溜出去看電影的事。《黃土地》是文革後第一代導演陳凱歌揭露中國貧窮面貌的影片,在香港上映不太賣座。我和敏儀都說過想看,但兩人都忙。於是有了這個利用中午時間去看電影的事。
那時,正是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熱火期間,敏儀1983年從香港電台借調到政府新聞處任助理處長,協助傳媒採訪及了解情況。因《七十年代》對香港前途最關心,於是這時候我們之間交談較多。儘管我們早已相識。
現在的人,大概很難想像一個政府高官和一個媒體人相約看電影的事。或者會被傳二人有什麼緋聞。實際上我們只是氣味相投的朋友。除了看《黃土地》,我們還一起看過雲門舞集在香港首演《薪傳》,她邊看邊拭淚。
她的上司、新聞處長曹廣榮也是我的朋友,常常打電話聯絡或約飯局。記得曹有一次打電話問我「lame duck」翻譯作「跛腳鴨」是否適當?有沒有更能夠表達其意的譯法。大概因為面對九七,港英對這個詞特別敏感。
這是八、九十年代的官民關係。那時候的政府部門,都是為了服務市民,高官也就是服務市民的高級公務員,不會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我們想訪問行政局首席議員鍾士元,就請新聞處幫我們約訪。友誼會有些方便,但沒有特權。比如中英聯合聲明在1984年9月26日草簽,定在下午三點公布。張敏儀答應讓我早兩小時去新聞處一個房間看全文,但要等規定公佈的時間到了,我才可以走出房間。走出房間後,見到另一位我認識的朋友也走出另一個房間。遵守規則的方便,是讓我早一點知道內容,好寫稿或回應媒體訪問。
張敏儀後來升任新聞處長,1986年調回香港電台任廣播處長。她年輕貌美,被稱作「最美麗的處長」。當了廣播處長之後,儘管我常接受香港電台的訪談,但都是具體負責人跟我聯絡,我與張之間就沒有直接的工作聯繫了。不過,她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張敏儀為人直率,有脾氣,不高興時會罵人。但罵完了大家還是朋友。年輕時她開車是出了名的糟,坐過的朋友,把她的車稱作「天堂一號」。我坐過一次「天堂一號」,她居然把車開到對面的行車道上。我提醒她,她才趕緊換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