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此,清單的表述是:美國將繼續支持台灣加入不需要以國家身份(作為會員條件)的國際組織,並鼓勵台灣有意義地參與無法加入的國際組織。
此政策源於布林肯去年1月的公開說法,「希望看到台灣在世界範圍內發揮更大的作用」,思路是避開「主權」,但深化台灣在國際社會存在感,意在造成既定事實,名義上保持原樣的變相台獨,以維持對美國有利的現狀。
所謂「鼓勵台灣有意義地參與無法加入的國際組織」,對真台獨而言,「有意義地」是「不公平地」的委婉說詞,例如以「觀察員」而非正式成員身份加入聯合國組織。不過,真台獨在台灣都被美國與民進黨聯手埋進土裡了,現在島上已無人批評美國矮化台灣,乖巧得很。
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於4月發表了一篇報告「Global Island」,詳述美國應如何將布林肯的想法具體落實,幫助台灣擴大國際參與。
在這篇八成佔比都是廢話的報告裡,最重要的部分是強調幫台灣「實質性」參與國際社會,而不只是「象徵性」,簡言之,就是強化台灣的實質國際影響力。
像立陶宛這種搞「象徵性」意義的例子,不是不行,而是不能當作策略主軸,只能作為鞏固「志同道合」盟友的槓桿,幫台灣擴大「非邦交朋友圈」。
有鑒於中華民國友邦都是小國,該報告主張要幫台灣與中等國家深化實質交往,包含讓台灣與中等國家交流安全議題,以及藉由參與多邊機構,貢獻公共產品,深化經貿與金融往來,在安全與經濟上連結成共同利益網路。
這樣的做法,是服膺華盛頓在台海問題上對抗北京的主要戰略,即以實質性「威懾」維持現狀。只要在國際社會上,台灣的存在不可或缺,北京就不敢訴諸武力。
從「實質性參與」這個思路檢視,即知將事實清單中「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述移除,具體目的是為「台灣國際參與」鋪紅毯,儘可能抵銷北京堅決反對的理據。
該報告還建議美國,在與相關國家雙邊接觸,以及在七國集團和四方會議上,都加入台灣國際參與的議程,以凸顯台灣的重要性,並讓中等國家與台灣的交往司空見慣,促進團結。總言之,就是讓習慣成自然,確保台灣時時刻刻都有抱團取暖的對象,以對北京形成愈來愈大的威懾力量。
不過,在布林肯的一年任期裡,美國雖確實在推動台灣的國際參與,但成效並不好,最近幫台灣蹭進WHA的行動,美方動作也不小,兩個國會都通過了相關法案,也讓義大利,愛爾蘭,丹麥,瑞士,拉脫維亞,斯洛伐克的民代各自演了一齣挺台參與WHA的戲碼,然而,結果仍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