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大型的外國企業來台投資才是解決低迷不振薪資的根本之道
也許很多人會說,低薪根本原因是政府幾年前所推出的22K補貼政策。沒錯,筆者同意這是眾多原因之一,不過筆者認為這只是對長達將近20年已經失去成長動力的薪資雪上加霜而以,並且讓許多有剝削勞工傾向的台灣本土企業趁機拿來濫用,所以稱不上是頭號戰犯。筆者認為台灣薪資過低現象的最主要因素是近20年以來台灣整體的投資環境陷入低迷與不振,且因為政黨持續惡鬥與政治意識形態干擾,導致無法逆轉的態勢。
具體來說,造成薪資停滯不漲的根本關鍵就是:外來直接投資成長動能快速下降(本地企業投資也多少會有影響,但不至於是關鍵,就算有,也不會產生太顯著拉升薪資的動力,歸結原因還是在於:台灣本土企業傳統經營的心態與文化,之後會再進一步做解釋與說明)。過去15年以來,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跨國企業來台設立營運據點,或持續擴大在台營運規模的(由於台灣政府的行政效能與立法效率長期不彰,無法解決已經陷入了結構性問題的經濟,前景也因此陷入一個黯淡無光的窘境,有些外資企業,像是金融機構,為了節省營運成本,大幅縮減原有的營運規模,甚至直接撤出台灣市場,由區域的總部如香港、新加坡或語言更相通的上海直接接手看管),基本上是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所以外資企業所創造的工作機會在近10年來,佔台灣全體工作量的比例應該是呈停滯,甚至是下滑的趨勢。
當然在新聞或報章雜誌裡常聽到所謂的外資,是指具有高度投機與機動的熱錢,主要是用來從事買賣股票、有價證劵或房地產,其資金會隨著有利或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快速流進或流出台灣,這樣的模式只能純粹被歸類為投機的性質,理所當然也就不會產生任何實質的工作機會。
可能由於沒有經濟規模(台灣經濟產業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就算是所謂的台灣大企業或集團,絕大多數也稱不上是國際等級),國際上的競爭力又明顯不足,並且其中還有許多都具有家族背景等種種的因素,所以多數台灣本土企業的文化與經營模式,通常只有成本的考量,也都抱著能省則省的態度。也因此就算有獲利,也不會主動調薪,即便有調整,應該只是應付與施捨的心態,所以這樣的加薪動能根本無法長期維持下去。
奇怪的是:台灣經濟在現有的市場機制運作下,常看到政府用政策引導或道德勸說的方式,讓本土企業自動並能定期調升員工的薪酬,這樣的作法可能一時有誘因而產生效果,但長期來看因無強制力,所以效能必須要打上一個大問號。如果要導正這種經營心態,進而解決台灣低薪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大量引進外力,也就是外來的競爭力,具體來說就是:靠大型跨國的企業所創造出高過本國企業薪資的工作機會(除了質外,機會量也一定要同步大幅上升),那麼,自然會對台灣本土公司產生競爭人才的壓力,薪酬不持續走高也難。由於多數的大型外資企業通常有著一個信念與觀念:一個組織如果擁有越多優秀的好人才與優質的員工,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也因此不管是在哪個國家或區域營運,在招募人才時,總是願意提供與付出比當地的企業或市場更高的薪資報酬與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