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北約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美國總統拜登23日在日本東京公開宣示,美國會在台灣遭到中國武力侵犯時進行「軍事干預」以防衛台灣,似乎進一步證實美國的台海政策正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只是尚未說破,或許可形容為「表面模糊的戰略清晰」。但實際作法呢?
美國國防政策專家傅洛依(Michèle Flournoy)日前在《外交事務》撰文〈如何為下一個烏克蘭作好準備〉,頗具參考價值。傅洛依曾經三度訪問台灣,2007年與現任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太事務總管坎博(Kurt M. Campbell)共同創辦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歐巴馬總統時期擔任國防部政策次長,拜登當選後被視為「五角大廈第一位女掌門人」的熱門人選,雖然擦身而過,但影響力不減。
「華盛頓必須把握時機,加強支援脆弱的夥伴」
傅洛依在中國政策上屬於鷹派,曾主張美軍在印太地區維持「能夠在72小時內擊沉南海所有中國軍艦、潛艦與商船」的戰力以嚇阻解放軍封鎖或入侵台灣。〈如何為下一個烏克蘭作好準備〉此文的副標題是「華盛頓必須把握時機,加強支援脆弱的夥伴」,傅洛依下筆時想到的「烏克蘭翻版」顯然是台灣,她在此文倒數第二段直指:「烏克蘭戰爭的教訓顯然最適用於台灣的狀況⋯⋯美國在強化印太地區嚇阻態勢的同時,也必須協助台北當局強化其多重防衛體系。」
烏克蘭戰爭到底帶來為美國、台灣、美國盟邦帶來什麼樣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