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網飛)捲入快篩之亂,以韓劇《還有明天》的劇情片段配上「風吹日篩(曬)還是買不到」的貼文,嘲諷台灣民眾買不到快篩,影音上線短短1小時,就獲得高達3.3萬次觀看。不料,導演楊雅喆開出第一槍,怒轟「造謠」,並發起退訂Netflix,律師呂秋遠發出十理由狠批「造謠不是幽默」,迫使Netflix官方向大眾致歉。
該文引來綠營側翼出征,但也有網友認為「Netflix替老百姓發聲,錯的是低能的政府」、「公道自在人心,小編辛苦了」、「明明是過去『真實發生的事情』,還會被小粉綠撻伐,只能說玻璃心」、「有沒有深刻感受到台式民主啊?」、「我覺得很幽默啊,立馬續訂一年!」到底Netflix小編是幽默,還是造謠?
防疫丟三落四,不容說三道四?
首先從事實面來說,前副總統陳建仁所說的防疫三寶「疫苗、快篩、口服藥物」,無一不缺。先說疫苗,BNT兒童疫苗拖了大半年,北市開放預約竟15分鐘內搶訂一空,可見民間的飢渴程度;再看快篩試劑,也一度讓民眾在藥局和宮廟前大排長龍,等買低價品或領免費品;至於口服藥物,則因指揮中心從之前的「惜篩如金」到如今的「惜藥如金」——令人憂心的是,何時才能與病毒共存?何時才能開放邊境?
倘若快篩真的不缺貨,為什麼蔡政府還要採取「快篩實名制」,以一人限購5劑的配給式販賣?即便超商後來也投入供應的行列,價位也不是一般民眾能長期和大量負擔的。若要符合「0+7」的以篩代隔措施,一般民眾要出門,必須至少快篩7天,至少就是一筆上千元的花費。相較其他國家的快篩免費發送,Netflix小編替台灣人反映缺快篩、荷包失血的現象,何錯之有?可見,小編的主觀本意並非「造謠」。
其次,Netflix娛樂網站不能有諷刺的「批判式娛樂」嗎?在台灣,典型節目代表就是《博恩夜夜秀》。「諷刺」英文Satire辭典的解釋是:「以詼諧的手法批評人事物,以呈現對政治、議題觀點」,不同於「戲謔的模仿」的Parody,後者不以處理、呈現議題為目的,而只是翻玩題材,前者則多了與社會對話的主觀意圖。比如美國藝人脫口秀就模仿美國前總統川普向媒體怒嗆「假新聞」(fake news)。
美國向來有「幽默式批判」的傳統,就以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為例。有一次,他看不慣國會議員在國會通過某個法案,因此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廣告:「國會議員有一半是混蛋。」報紙上市,許多抗議電話蜂擁而來,國會議員紛紛要求馬克吐溫道歉更正。於是他又登了一則更正啟事:「我錯了,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