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談判期間,美國越施壓中國就越強硬,美國就越要製造更多的籌碼。最終,各種招數幾乎用盡之後,面對「史無前例的強大競爭對手」(美國蘭德RAND公司報告)美國只能在中國最敏感的問題上,加大籌碼力度。
那就是台灣!
因此美國務院摘去「美國不支持台獨、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無非就是要在「核心利益」上挑戰中國的底線。美國需要在談判桌上,迫使中國做出巨大讓步!
二、盟友無心無力遏中,美國需創造條件固樁
美國雖然成功統合了傳統盟友就俄烏戰爭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是在遏制中國方面,卻是困難重重。一方面中國強調「有錢一起賺」追求與各方經濟共贏,自身龐大市場也讓大多數國家獲得了實實在在利益。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自始至終都依靠和平而非軍力掠奪。這很難讓包括歐洲各國在內的國家找到追隨美國遏制中國的藉口。至於喧囂一時的華為、香港、新疆等議題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美國的炒作,這些國家自有定論。
美國成立了印太聯盟,並在此基礎上勾畫啟動了印太經濟架構,欲通過此組織弱化區域對中國的經貿依賴。然而今天經濟全球化和產業佈局既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強迫性形成,而是市場客觀選擇的結果。政治性、冷戰模式化的減少經貿依賴顯然會導致雙輸。
在與美國博弈的4年裏,中國與絕大多數貿易夥伴的經濟關係不但沒有弱化,反而鞏固加強,彼此貿易額逆勢大幅成長(包括澳大利亞、日本)。德、法甚至總統不甩美國,多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訊會晤,明確要要強化彼此合作。
因此,面對目前散沙一般的遏中局面,除了印太戰略之外,美國需要找一個類似烏克蘭的事件來凝聚盟友對中國的態度。
此時台灣的另一個「價值」開始凸顯。
這次烏克蘭戰爭爆發,眾多影響之一是美國重新鞏固了在北約的領導地位,這與川普時期有明顯差別。拜登認知到,要想讓盟友死心塌地的跟隨,必須要迫使俄羅斯發動戰爭。
能源短缺、難民湧入、歐元貶值、資本外流、產業遇冷和民生困頓,即使出現諸多嚴重問題,但在戰爭的極端形勢下,這些盟友也不得不站在美國一側。
這讓美國認為該模式依然也可以套用在台灣海峽!
缺失充分的理由,難以獲得盟友在遏中政策上的堅定支持。可是兩岸一旦爆發戰爭,那麼一切就會發生變化。美國認為歐洲會像反對俄羅斯一樣反對中國!哪怕會承受更嚴重的損失!
不支持台獨——「類」支持台獨——誘發中國武統——戰爭爆發——歐美制裁中國——逼迫中國低頭-——美國實現戰略目標!
這是美國升級台灣問題的第2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