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轉型成敗在此一搏!Toyota推出首款與特斯拉競爭的純電動車

2022-05-27 10:50

? 人氣

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 7203.TO, TM)終於有了一款與特斯拉(Tesla Inc., TSLA)競爭的產品。儘管名字古怪,評價褒貶不一,但bZ4X可能是今年推出的意義最重大的電動汽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豐田從頭開始設計的第一款純電池車型現在正送抵全球各地的經銷商展廳。與特斯拉的Model Y、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 F)的Mustang Mach-E和現代(Hyundai)的Ioniq 5一樣,bZ4X是一款緊湊型SUV,電池平鋪於底盤下方。該車配備全驅專家速霸陸(Subaru)設計的功能,今年夏天速霸陸將推出一款與之競爭的車型Solterra。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豐田能否充分利用其在油電混合動力車領域20多年的經驗,在全電動技術領域取得成功,bZ4X的銷售情況將是重大考驗。大多數汽車行業的人士預計,全電動技術將在未來佔據主導地位,儘管時間上非常不確定。鑑於豐田的規模,其成敗也可能極大地影響消費者整體上對電動汽車的接受度。

Toyota首款bZ系列零排放汽車的車型bZ4X,也是第一款基於Toyota與Subaru共同開發的e-TNGA平台電動車。(翻攝Toyota官網)
Toyota首款bZ系列零排放汽車的車型bZ4X,也是第一款基於Toyota與Subaru共同開發的e-TNGA平台電動車。(翻攝Toyota官網)

這款車並沒有令電動汽車領域的專家心悅誠服。一致的觀點似乎是,bZ4X的性能足夠好,但在日益擁擠的電動汽車領域中,這款車並沒有提供什麼突破性的東西或脫穎而出的表現。

數據提供商、汽車評測網站Edmunds的主編Alistair Weaver表示:「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或特別巧妙的東西。」他還哀嘆道,原本放引擎的地方沒有前行李箱,而且抬起油門就能煞車的「單踏板駕駛」功能被削弱了,而這兩者都是電動汽車的標誌性特徵。bZ4X的駕駛可以使用單踏板駕駛模式,但據稱煞車沒有某些車型那麼給力。

Toyota首款bZ系列零排放汽車的車型bZ4X,也是第一款基於Toyota與Subaru共同開發的e-TNGA平台電動車。(翻攝Toyota官網)
Toyota首款bZ系列零排放汽車的車型bZ4X,也是第一款基於Toyota與Subaru共同開發的e-TNGA平台電動車。(翻攝Toyota官網)

然而,這一切都符合豐田的品牌定位,它所代表的特徵與特斯拉截然不同。這家日本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優先考慮安全性、可負擔性和可靠性,而不是刺激性。4.2萬美元的起售價接近區間的低端,豐田表示bZ4X的電池在10年後應該能保持90%的容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該公司成為了全球市場的領先者,這表明它知道許多消費者想要什麼,也許比汽車評測人士和早期採用者更了解,而這些人喜歡談論很酷的東西。

如果事實證明bZ4X很受歡迎,它可能會讓該公司更容易應付痴迷電動汽車的政客。豐田認為,僅僅專注於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並不是減少駕駛過程中碳排放的最佳方法。考慮到電池材料開採和可再生能源推廣中的限制,豐田的說法不無道理,但豐田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它念的是自己側重於混合動力車型的經,這給它的論點蒙上了陰影。

Toyota首款bZ系列零排放汽車的車型bZ4X,也是第一款基於Toyota與Subaru共同開發的e-TNGA平台電動車。(翻攝Toyota官網)
Toyota首款bZ系列零排放汽車的車型bZ4X,也是第一款基於Toyota與Subaru共同開發的e-TNGA平台電動車。(翻攝Toyota官網)

隨著特斯拉的市值在去年底升至1.2兆美元的峰值,是當時豐田的四倍多,投資者也對豐田謹慎的電動汽車發展戰略感到失望。豐田首席執行官豐田章男(Akio Toyoda)去年12月做出回應,承諾加大對電動汽車的投資,並加快電動汽車的推出速度。該公司希望到2030年銷售350萬輛電動汽車。

自那以來,特斯拉的市值幾乎腰斬,為現有企業減輕了一些壓力。但幾乎沒有人懷疑電池將逐漸取代引擎。在諮詢公司安永(EY)今年進行的全球調查中,有2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下一輛汽車將是全電動汽車,這一比例高於去年的12%和2020年的8%,不過美國的這一數字較低。

bZ4X為投資者提供了第一個真正的證據,證明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在處理行業轉型方面有多充分。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成功。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