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許多的大學在「師資」這一項的不足,還可以從各系所的專任教師人數看出。在上一段所提到的法規中之第五條,對於系所與學位學程的專任師資數就有明確的規定,其中對學系與研究所的師資人數清楚寫出「學系未設碩士班及博士班者,專任師資應達七人以上;設碩士班者,專任師資應達九人以上;設博士班者,專任師資應達十一人以上」、「研究所設碩士班且招生名額在十五人以下者,專任師資應達五人以上;招收名額在十六人以上者,專任師資應達七人以上;設博士班者,專任師資應達七人以上」。若以上列關於教師人數的標準來檢視《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站內的「專任教師──以『系(所)』統計」資料就可以發現,162所大專院校內數百個系所內之專任師資人數都達不到規定中的最低要求,就連臺灣大學醫學院的「免疫學研究所」這個已有25年歷史,培育免疫學碩、博士人才的老字號研究所,其專任師資就只有6人而已,完全不符「研究所設博士班者,專任師資應達七人以上」的最低標準;還有像是成立已經二十七年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只有5人、成立已二十四年的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只有3人。若是連這些之前所謂「頂尖大學」的院校都出現這種數字了,那我們就更難想像其他經營困難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
這樣的數字透露了什麼?如果連「師資數額」這個最基本的條件都已經捉襟見肘了,那就代表著這些大專院校連最起碼的教學品質可能都無法顧好,怎麼還能奢求他們有能力去兼顧「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呢?因此在教育經費有限的現實狀況下,教育部不能對於臺灣有一半大專院校普遍的「先天不足」現象視而不見,硬要這些人力已經不足的學校,再分出人力去執行那些「兵強馬壯」的條件下才能做的工作;也要仔細檢視之前以大筆的「頂大」、「教卓」經費所補助的各個學校錢到底是花在什麼地方?還有之前所做的各級評鑑到底是在評鑑些什麼?為什麼連教師員額需要達標這麼基本的事情都貫徹不了?為什麼連臺灣大學這樣的指標性學校,還會有老字號的研究所連師資員額都不足!
我們鄭重提醒教育部與各個大學:學校存在的價值,第一項就是善盡教學的責任,如果這點做不好,其他煙火式的亮點,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虛務而已。希望教育部在考慮下個年度的經費分配時,能夠更務實的盤點目前教育現場真正的缺失,先求鞏固本務,再來談其他遠大的目標;在深耕之前,請先看看腳踩的這塊地之土壤到底有多厚吧!
*本文原刊《通識在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