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將香港視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投資客而言,香港內地化是相當嚴峻的挑戰,但對中國企業來說,則是蓬勃發展的利基。
1995年6月,早在英國宣布將殖民地香港回歸中國之前,《財星》(Fortune)雜誌就曾撰文提及「香港的死亡」。當時人們越來越擔心原來自由奔放的資本主義城市,在共產主義祖國的統治下將會走樣,而兩位作者在這篇引發爭議的文章中,直言不諱地說:「香港未來將變得如何,其實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玩完了』。」
近25年來回看香港的發展,《財星》雜誌似乎有些言之過早。近來北京的一些動作確實令人不安,例如北京未能兌現香港普選的承諾,但是香港在許多方面的發展仍算是相當順暢。尤其,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關係,吸引了野心勃勃的中國企業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中國市場迅速增長,也吸引了許多銀行家紛紛湧入香港,香港一直穩坐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寶座。
更重要的是,中國之前並沒有亂動由英國人建立的法律基礎設施,香港之所以曾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此地經商,正是歸功於這些法律基礎。此外,香港的媒體環境也比內地來得自由,這是金融順利發展的關鍵。
2020年6月,中共政府繞過香港立法機關,實施了嚴厲的《國家安全法》,香港內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政府利用國安法噤聲、制裁和監禁反對中國共產黨的人士,甚至包括記者,《財星》於1995年的悲觀預言似乎逐漸應驗。
然而,對香港金融中心的支持者來說,最後一根稻草並非國安法,而是最近比照內地實行的「清零」防疫政策,中國政府希望藉由政治力量將目前的疫情消除殆盡,可惜事與願違。香港跟進了內地的政策,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並強制返國的香港居民在入境後,必須在防疫旅館隔離很長一段時間。
如今,越來越多外國人逃離了這座城市,為了避免激怒北京,企業的動作相對低調,但是也一樣掀起出走潮。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去年一項調查發現,所有在香港的大型國際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中,有將近半數正將至少部分員工或職缺遷出香港。
香港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1月的調查顯示,60%的會員認為過去一年香港的法治正在惡化,但只有5%的會員明確表示計畫將總部遷出香港。也許是這個問題在政治上太過敏感,大約一半的會員表示「還不確定」要怎麼做。
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和香港美國商會的調查,都是在香港爆發最嚴重疫情之前進行的。疫情期間,香港比照了中國內地追求的清零目標,實行一系列的「抗疫措施」,例如推行方艙醫院等隔離方式,並且考慮對所有市民進行核酸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