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一齣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上檔後就持續熱播,每個周末的單元劇,都是從劇中2個人物開展出新的篇章,但在主線與支線間,也都緊密串聯,在描繪中年人友情的段落,收視率竟然直接衝破22%。比起小情小愛,更多的是將幾項社會議題深入刻劃,透過貼近生活面的方式,去還原那些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鄰里、家庭、朋友間的故事,因為鋪陳得很細膩,有機會讓大眾在劇情中被治癒,更進一步去理解現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多少不友善的眼光,甚至是觀念,應該要被認真檢視與改變。
我們都是各自人生的主角,也是彼此重要的過客
劇組在該劇開播前釋出了編劇盧熙京的專訪,盧熙京表示,自己不知從何開始,對於只撰寫二位主角為主的劇本感到枯燥乏味,「我們不都是各自人生的主角嗎?在演員群裡面,誰都不願意被當作過客。」她曾撰寫過的劇有描繪現代人精神創傷的《沒關係,是愛情啊》、老年朋友圈中充滿後青春的《我親愛的朋友們》,都帶觀眾直擊那些在我們內心私密而需要被了解的一面。而這次的《藍調》(Blues),更將敘事重點放在平民百姓身上,讓大家看到,當那些艱澀和痛苦被吟唱、當我們直視自身的情感後,其實可以得到撫慰。
在編劇的細心安排下,呈現出一些社會議題在現下環境中的處境;由演員以第一人稱發聲,才將我們容易忽略掉的窘迫攤在鏡頭前,包括青少年未婚懷孕、憂鬱症患者不被諒解的煎熬、唐氏症患者家屬的照護壓力,社會對他們投以的眼光,很大程度都會讓他們因為負重過度而倒下。
劇中其實很大篇幅地摹寫出一位唐氏症患者的照顧者,無法與人在感情中做出承諾是源自照顧者身份的顧慮,我們也因此看到一位照顧者可能承擔著超乎常人所想像的壓力。在現今社會環境中,大眾對於特殊疾病的認知不足,無意間的表情與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刻意地強調都可能傷人。唐寶寶其實與我們有相同的情緒、感受,但即便是家人,也可能默默地接受被他人的「特殊對待」而持續受到傷害的處境。在劇中,其實正讓我們看到,特殊生如果能在一般學校上課,可能可以社會化得更好。這也是1990年代,美國提出的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而臺灣也在1997年修訂特殊教育法時提到「最少限制的環境」,逐漸推動融合教育。根據2020年《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全臺已有近九成身心障礙生在普通班就讀,融合教育推動迄今雖然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但其中展現的是現今社會所需要的包容與尊重應該被延續。
在這裡,想分享幾段特別強烈的對話:妹妹憤怒地指責路人:「在身心障礙者面前說她是身心障礙者」,並一連串地傾瀉:「大家很少在街上見到像英希這樣的人,因為其他身心障礙者的家人也像我一樣,把像她這樣的孩子送去照護機構了。我也曾經想跟她住,但我找不到適當的房子,也無法出去工作。如果送他們去機構人們會指責,但不送去的話這樣的事就會是家常便飯,那我到底要怎麼做?」這些話完整的道出了照顧者的無助,社會給予的支撐並不多,而常人給的壓力卻又太大,不只是缺乏心理支撐,若是身為獨自照顧者,甚至會失去經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