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往往就發生一些誤導性的節骨點上,將民眾的「知情權」蓋上一層自己包裝紙。有心關注相關報導的讀者自然會過濾判斷,對於其他不熟悉相關報導內容的讀者,或已給他人錯誤或已「貼標籤」的內容。然而這個誤導性報導已經引發了台馬兩地網民的「論戰」。台灣PTT的鄉民與馬來西亞網民針對早前對三立新聞台的報導爭鋒相對。就事論事,何必拉到「台獨」、「東南亞的小黑人」等等的歧視用語羞辱對方。結果只有兩敗俱傷,兩地的朋友的距離有拉近了嗎?
「無奈」,是因為台灣媒體粗糙的報導手法,不經考證,有違職業操守與專業。 誤導性的評論與新聞報導不僅讓彼此認識的距離越拉越遠,還讓距離與方向的錯置。 沈澱一下,「網戰」的導火線在哪?試想馬來西亞朋友為何更正台灣媒體的報導,目的並不是抓住痛腳來數落台灣,而是馬來西亞朋友想讓正確訊息的傳達出去,讓更多的台灣朋友對馬來西亞這場選舉的認識。不然台灣朋友可能已被誤導到其他方向,尤其是子虛烏有的「反中」的議題。
不宜相提並論的「台灣民主」
環視台灣周邊的國家,尤其是民選政體當中,有哪一個國家的民主道路是平坦的?無論是英國的西敏制、還是美國的總統制,就連台灣自身的政制內部都有分歧。有些台灣學者及評論過度吹捧台灣民主對亞洲國家的影響力,甚至將之視為台灣的軟實力,這一論調是有爭議的 。就因為有些台灣學者以台灣民主是亞洲的先驅自居,認定台灣是最民主的政制,值得亞洲各國借鑑。然而,實情果真如此?反觀其他國家的人民對台灣的民主制度是有所保留的,台灣的民主或許適用於自身,並不全然符合其他國家的國情。
針對馬來西亞的大選結果,就有不少台灣評論將之與台灣政權輪替做比較。然而這樣的比較分析是有點牽強,而且是「異軌並論」的論調。如此的評析是有欠周全的,不同基點及民主遊戲規則很難比較分析出台馬兩地民主發展的客觀結果。 若說共同點,那就是「貪污」肯定是會被選民所唾棄的。貪污,或許僅是民主遊戲中對壘的其中一個議題。例如馬來西亞國陣政府的貪污醜聞不是近年才有的,而這一次敗選,貪污僅是部分原因之一。其次,或許台灣朋友不了解「聯合政府」對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最終,民主遊戲還是得回到建制內的遊戲規則——選舉制度。台灣是「直接選舉」而馬來西亞的是「間接選舉」,選舉變量來得複雜得多,產生的政治結果自然不一樣,所以有關的評論與評析的確是偏薄的。如何主導選戰中的議程與議題,加上技術性的部署才是馬來西亞反對陣線在這次大選的勝因,尤其是「馬哈迪效應」與民生議題的操作。
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得多下功夫
台灣的學界或媒體,真正認識東南亞這一塊範疇或許真的不多,更多的資訊與認知卻是流於表面。如果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對東南亞政治還是停留在這層次的認知,這些資訊或可能「誤判局勢」,「新南向政策」極有可能就此打結。台灣當局真的有必要加把勁,下多點功夫了如何“新南向”而非流於口號之快。畢竟台灣媒體與學界對馬來西亞的認知所投射的深度真的很「有限」。當然,或許新南向不是只有馬來西亞,還有其他東南亞國家,若台灣當局繼續以如此狹隘態度走進東南亞,踢到鐵板的不會對岸的「中資」,北京政府是真的「深耕」東南亞,他們的認知與途徑不會比台灣少。
*作者為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