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學家一致公認,長期及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對土壤及環境有巨大衝擊,傷害土壤功能及環境生態,引發地力退化及降低作物抵抗極端氣候及逆境(高溫、低溫、澇、旱、病蟲等)的能力,惡性循環下,永續農業的發展堪慮,因此,許多先進國家都有宣示化學農用物質減量的政策出台。台灣農業採用集約式生產,一年多次耕作,農業環境受到化學農用物質的衝擊更嚴重,為維護台灣自然生態環境及農業永續發展,需要致力發展優質安全,生態性與休閒性兼具的現代化農業。
近年來國人重視健康及養生,有機農業法規制度已相當有進展,2018年立法院更進一步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明定:「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農業永續發展,應設任務編組,並諮詢相關機關(構)、團體意見,以發展有機國家為目標」。促使生產者積極投入有機農業生產,消費者亦對有機農產品逐漸產生信任,尤其大企業及消費團體投入有機農業產銷及市集的助力,促成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的好契機。
台灣農業歷經農復會、農發會到農委會的引領,轉型發展的努力值得肯定,已制訂《有機農業促進法》及「化學農藥十年減半行動方案」外,另農糧署已設置「有機農業科」之專屬執行單位。雖已訂定「友善環境農業資材補助作業方式」,但是台灣農產品的食安及外銷競爭力,至今未能有效突破困境。思索台灣農業未來30年的願景,同時要解決許多問題,包括提升食物安全及外銷競爭力、增加農民收益、增加台灣觀光資源及吸引全球目光等,需尋求一舉數得及一勞永逸的「農業願景工程」,唯有建請政府宣示「台灣2050年成為有機島」,讓農民及產業感受政府的方向及決心,有機農業發展策略才能脫胎換骨的應用,達成「永續農業及社會共生共榮」的目標。
宣示台灣2050年成為有機島之可行性
有機農業有多重優點,包括有機作物耐儲存、無化學農藥殘留,食用上安全、可降低人體對硝酸鹽之攝取量,能大幅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及外銷競爭力。對環境而言,可減少土壤劣化與水體的汙染、減除生產化學氮肥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等。雖然現今推動有機農業栽培有些困境,如成本較高及轉型初期的減產問題,未來30年的農業科技能協助一一克服。
評估台灣成為有機島,以技術執行面為關鍵,產業轉型為次之。因為化學肥料及農藥產業小,只要10年的輔導轉型時間。技術面要克服得較多,需依賴:(1)有機肥取代化學肥料,(2)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兩者具備後,再來就是事在人為的決心。
(1)有機肥取代化學肥料
1. 台灣長期田間試驗研究已證明有機農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