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國聯準會召開利率會議決定升息3碼,下次會議亦不排除再升息3碼的可能,這是近30年來、聯準會最「激進」的緊縮;相較先前,聯準會顯得更為「鷹氣勃勃」,經濟前景更顯黯淡,硬著陸越來越難避免,股市則已踏入熊市,要澆熄這次通膨的代價也越來越高。
而對包括台灣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則是同時要面對資金流出、匯率貶值、股市下跌、通膨再起、經濟放緩等多重壓力。
5月初聯準會升息2碼時,已經是近22年來首次升息2碼、被視為「最鷹派」的作為;當時為安撫市場,聯準會主席鮑威爾還特別釋出被市場認為非常「鴿派」的訊息─他說未來2次會議各升息2碼是有可能的,但並沒有積極考慮單次升息3碼的可能性。
結果這次一口氣升息3碼,是近28年來首見的幅度,顯示通膨情勢遠較原先認為的險惡;而這次鮑威爾的話,也較過去更鷹派。會後對外發言中,他傳達了一個核心訊息:抑制物價壓力是首要任務,聯準會決心採取必要措施來解決通脹問題,「即使要以經濟增長放緩和失業率上升為代價」。
換句話說,這次聯準會要把持續超過30年的「葛林斯潘賣權」(指聯準會總會以利率與資金支持華爾街與股市的作法)抛棄,而以抑制通膨為唯一任務。這個決心、這種作法,讓人想到的是40年前的聯準會主席伏克爾,在兩位數通膨時代上任,他不惜把利率拉高到20%上下,硬生生的把通膨「擠出」經濟體系,付出的代價就是經濟衰退、市場低迷。
如果聯準會真要如此幹,經濟衰退的機率當然大,越來越多經濟學者與市場人士,認為明年之後美國經濟會面臨衰退,甚至今年第2季美國成長率就已掉到零成長上下擺盪了。
傳統上央行都是以升息、緊縮來抑制通膨,而且最佳的啟動時機,是稍有通膨跡象時就升息,讓經濟和緩降溫,即所謂的「軟著陸」。至於何為最佳時機,其拿捏與評估並無公式與標準可循,擔任18年聯準會主席的葛林斯潘甚至稱其拿捏與操作為「一種藝術」。
而聯準會對這次通膨,則是明顯坐失先機、判斷錯誤、甚至是向政治與市場屈服的結果。去年通膨跡象已現時,聯準會認為是短暫現象,年底前會緩和,因此毫無動作,之後又說今年會緩和,結果錯得離譜,待通膨已成燎原之勢才急吼吼的升息,此時升息幅度必須拉高、頻率要密集,這種急行軍式的升息,先不論壓制通膨效果如何,但讓經濟熄火的機率卻大增,最後就是硬著陸,目前的發展就是如此。今年與明年成長率預測值已下修到1.7%左右,雖然尚未到衰退,但相較原先的預測值,已經是腰斬、未來仍有再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