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知「棲地消失」才是造成梅花鹿野外滅絕的主要原因,但人們顯然沒有能夠記住這個教訓,為了經濟發展、為了自己更舒適的生活,從未停止對野生動物棲地的侵佔。這兩年因為路殺、犬殺和光電「綠能」準備毀林發電等問題,就讓動保界憂心石虎可能將步上梅花鹿後塵,從臺灣的野地上消失。除了已經走入山林傳說在煙雲渺茫間無處可尋的雲豹之外,石虎是臺灣僅存的食肉目貓科野生動物,研究估計全臺僅剩約五百到七百隻石虎,然而一般人對石虎的印象和關心程度卻可能僅止於搭乘集集線「石虎號」彩繪列車拍照打卡上傳朋友圈。
覬覦石虎棲地的並不只有光電場,各項大型工程如營造業、石化業、汽車廠、科技園區、體育休閒娛樂、殯葬業者、道路建設……都在等著政府點頭通過環評,就準備大肆砍樹挖山;這當中還不包括無數切割成小面積開發以規避環評的度假別墅、露營區和休閒農園。生活在新竹、苗栗、臺中、彰化至南投淺山丘陵地區的石虎,由於棲地遭到人類侵占而支離破碎,經常必須冒險穿越道路跨區覓食,除了容易遭到車輛撞擊導致傷亡,也常發生幼獸掉落公路邊溝受困的情況(如果發現掉落邊溝的幼獸請千萬不要急著送往野生動物救傷站,應該先退到遠處觀察狀況,石虎媽媽或許只是暫時躲避人類,通常也有能力幫牠脫困),在「經濟」和「保育」的拉鋸中石虎根本沒有投票和發言權,只能被動等待人類宣判牠的命運,最後只好出現在公路上「以死抗議」;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人類造成石虎意外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竟然還不是路殺。
二〇二一年八月,在一場關於苗栗銅鑼光電場開發案的記者會上,有贊成開發的村民到場表示:「石虎是有害動物,牠會吃我們的雞,為什麼要保護呢?⋯⋯你們不如去保護一隻貓!」這些話聽來也許刺耳,但無論背後動機為何村民說的畢竟也是實情,如果保育團體只把說話的人當成資方或利益團體刻意找來鬧場轉移焦點的打手,雙方將永遠站在對立面而毫無交集,保育行動也很難獲得當地村民的支持;當然保育團體其實很早就注意到了這是推動守護石虎棲地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隨著三百多年來移民從平原往淺山開墾,石虎的生活範圍早就已經和人類高度重疊,只是近數十年因為各種經濟開發和道路建設而使棲地碎塊化問題益形嚴重,覓食不易的石虎也更加容易往人類生活區域尋找機會,對牠們來說怎麼可能區分家禽或野生動物,只要能到口的都是獵物。雖然侵入雞舍的也有可能是流浪犬貓或其它野生動物,但幾乎所有帳都算到了石虎頭上,少數不堪損失的農民被迫採取了極端的防護手段,在雞舍四周設置非法獸鋏甚至投放毒餌,由於這類人為傷害存在許多黑數,學者調查估計每年因為「雞舍衝突」而死亡的可能就有二十到五十隻,比路殺個體還多,如果不能解決這項「人虎衝突」,不但無法避免石虎傷亡也恐怕很難讓農民對石虎有好感。
二〇一七年十月,在生態學者「石虎媽媽」陳美汀號召下,成立了「臺灣石虎保育協會」,除了調查研究、推廣教育、監督政府與企業在石虎棲地的開發案之外,隔年底協會決定發起募款並徵集志工協助農民改善雞舍,當有農民通報雞隻遭到捕殺,經過紅外線相機監測確定有石虎侵入的問題,再進一步訪談瞭解雞舍情況並徵詢農民合作意願後,就會免費幫忙架設圍網。第一階段計畫已經在二〇二一年五月順利完成,總共幫苗栗地區一百三十五戶農民改善了雞舍,目前新的計畫仍持續進行中。
這項改善工程除了能夠解決農民損失問題並減少陷阱、毒餌,也讓無法進入雞舍的石虎重回野外捕獵,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可以得知更多人類與石虎接觸的經驗,深入瞭解石虎棲地裡的居民想法和需求,這些都可做為將來擬定保育計畫的重要參考,另外透過實質協助化解了農民與石虎的衝突,也使他們對保育工作能產生好感,從阻力轉而成為助力。
*作者為荒野基金會自然教育講師,綠色營自然導師。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十六歲的荒野課: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蔚藍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