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武:這部抗戰史解析七七事變為何從偶發事件變成中日大戰源起
在對事件的解析上,黃表示,這部抗戰史解析了何以七七事變為何從偶發事件變成中日大戰源起,日本原本不想打的,但偶發因素在歷史上常引起重要因果關係,如八一三松滬會戰,書裡從虹橋事件開始講起,為什麼在上海打,背後是蔣介石的大戰略—不要在北平跟日軍打,要在上海打,把南北縱向的戰略線,改成東西向,這也是後來抗戰成功的因素。
黃也舉例,本書中有一章談到西安事變起源,特別運用了宋子文日記,我們雖然知道宋美齡當時跑去西安,但宋子文在過程裡之前做了很多布局,原來他才是關鍵性人物,在解決西安事變扮演關鍵角色。
另外,黃更提到,書中提到「花園口決堤事件」,以前國民政府都歸罪於日本,但資料解密後,才知道是國軍自己幹的,對老百姓造成很大損失,但要怎麼評斷功過?郭坦言「如果今天不決,隔1個月還是要決」,因為對抗當時日軍這種先進軍隊,只能靠這種辦法;同時,書裡也提到如1944年豫湘桂會戰(日本稱「一號作戰」)的重要性,日本人為什麼沒有辦法攻打重慶等;尚未出版的第3冊講了汪精衛在淪陷區裡跟日本希望可以談和,但後來被定位為「漢奸」後「永世無法翻身」,但要怎樣合情合理去看這群人,這套書對事件解釋非常成功。
黃克武:《重探抗戰史》點出蔣介石的大戰略
黃克武稱,這套抗戰史把人和事件放在結構性因素之中討論,即蔣介石的「大戰略」指導性的地位,包含:一、持久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二、從上海引導日軍改成從東西向戰線;三、以四川為根據地。透過上述3點,讓我們對八年抗戰有一個立體深入的認識,以大戰略為中心的解析。
黃克武對比這套新抗戰史與先前著作比較,如2015年在抗戰70周年後,兩岸都出了抗戰史,在前總統馬英九的鼓勵上,國史館出了新編6卷《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大陸有南京大學張憲文邀台灣學者一起合作,另一套則是北京社科院近史所,步平和王建朗8卷本的《中國抗日戰爭史》。
黃表示,這3套抗戰史裡,代表2種史觀,其中有共識也有很大紛歧,大抵分為中華民國史觀,以及「中共是抗戰中流砥柱」史觀,但都太大部頭,不過郭岱君這套3卷本抗戰史則是文字流暢、可讀性極高,要歸功郭的潤飾剪裁。
黃也提到,《重探抗戰史》用了大量跨國檔案,尤其用日本的材料,過去都用我們的材料,但沒有用日本的材料,說不清楚,而且兩軍軍報都是假的,湊在一起可能可以找到真實的東西,並運用美、俄等多國史料,加上最近出的蔣介石、宋子文、陳誠日記,以及大量其他人的日記、回憶錄,其中蔣介石的日記最為關鍵,可從當時最高領導人看到其歷史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