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賢、郭岱君專文:太平洋戰爭─日本死中求存的絕境策略

2022-06-08 05:50

? 人氣

日本偷襲珍珠港,圖為被日軍飛機空襲擊中的亞利桑那號戰艦(BB-39)傾覆燃燒。(維基百科)

日本偷襲珍珠港,圖為被日軍飛機空襲擊中的亞利桑那號戰艦(BB-39)傾覆燃燒。(維基百科)

很多人不解,1941 年,日軍深陷中國戰場超過 4 年,已感後繼無力,為何還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偷襲珍珠港、菲律賓,掀起太平洋戰爭?向東南亞進軍,與英美為敵,雖然旗開得勝,卻為自己開啟一場毀滅性的戰爭,其決策過程與內中情由複雜且微妙,值得探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南進與北進

這要從日本特殊的政軍制度說起。在對外擴張政策上,日本自明治時代起,就有北進(向朝鮮半島及滿洲擴張以防禦沙俄)與南進(向東南亞擴張)兩種戰略方針。日俄戰爭後,大抵形成以陸軍為中心的「北進論」和以海軍為中心的「南進論」。

根據戰前日本憲法,陸、海軍地位對等,都直接對天皇帷幄上奏,與首相平行;首相管不了軍部,若有爭端,亦無權斡旋。因此,南進與北進不僅是戰略之爭,也是權力及經費之爭。陸、海軍都需要一個大戰略來鞏固它們的重要性及預算,經常各自為政,甚至對立。

1931 年九一八事變,關東軍順利占領東北,建立滿洲國,以陸軍為中心的北進勢力愈發強大……但關東軍向蘇蒙侵略的企圖受挫,陸軍不得不承認,在考慮對蘇作戰之前,必須早日結束侵華戰爭,因此不得已暫時放下北進政策,轉為加強對付中國戰場,同時思考南進的可能性。

然而,中國戰場是大黑洞,數十萬日軍深陷、進退兩難。日軍自 1938 年底占領武漢、廣州,陷入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的困境,當初意氣風發、速戰速決、以武力屈服中國的願景業已破滅……因此,陸軍開始積極推動與重慶政府和談的工作(代號「桐工作」)並同時展開宜昌作戰、並聯手海軍進行密集的重慶轟炸(日本稱為「101 號作戰」),想要把蔣介石逼向絕境,早日結束侵華作戰……

20200103-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軍佔領瀋陽。(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軍佔領瀋陽。(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就在這個時候,德國發動閃電攻勢,迅速攻占丹麥、挪威、荷蘭、 比利時、盧森堡,並在 1940 年 6 月迫使法國投降,英國危在旦夕,正在為存亡而戰。歐戰情勢驟變,日軍認為機會來了,把注意力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南方的東南亞。

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橡膠、天然氣、錫等天然資源,日本覬覦已久。但是,南進勢必引爆和英國、法國、荷蘭的戰爭,因為英國、 荷蘭、法國在這個地區都有殖民地,若再考慮美國參戰的可能性,南進將是一個鋌而走險的選擇。

海軍關注南進已久,對南進的風險十分清楚,因此提出了「英美不可分論」,認為英美具有不可分的關係,一旦向英國開戰,美國勢必參戰,因此「應避免實質上在南方點燃戰火」,戰爭對象應僅限於荷蘭,也就是可以執行荷屬印度尼西亞(印尼)的攻略,但不要碰英國的新加坡。

……陸軍和海軍都有資源短缺的問題。日本經濟一向對英美依賴極深,特別是戰略需要的石油、鋼鐵等。日本在中國戰場三年多,耗費了大量資源,但仍僵在那裡,無法突破,必須尋求其他資源,以維持長期 戰爭。陸、海軍內部都認為,若不盡快解決資源問題,確保經濟獨立, 否則連國防自衛都談不上了。因此,陸軍省軍事課在 1940 年制定了「物道計畫」,強烈主張通過南進來擺脫對英美的經濟依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