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寰觀點:為什麼台美FTA前景可以期待?

2022-07-13 07:00

? 人氣

行政院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黃信維攝)

行政院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黃信維攝)

象徵台美經貿關係升級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上月底在美國華府召開首輪會議。有別於台美既有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和「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等機制,「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旨在促進雙方就更廣泛的經貿議題展開合作,而我國也期待藉此新設平台,與美國完成雙邊貿易協定的簽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今年2月,美國白宮正式對外發布《印太戰略》,並於5月公布印太經濟架構(IPEF)首輪參與國名單,當時台灣因未在IPEF名單之列,曾在國內政壇引發議論。不過,倘若觀察美國近期在印太地區的布局脈絡則不難看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實質上可視為拜登政府印太戰略架構中的一環。

從美國戰略布局的角度,台灣未納入IPEF首輪名單是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架構不得不然的起手勢,是為了降低盟友入群疑慮的權衡作法,避免中國給這些國家扣上在兩岸議題選邊的帽子。現階段美國的盤算是:先藉由首波IPEF串連盟友,再以單邊可操作的方式,深化與台灣在IPEF的場外連結。

即便如此,國人更關心的是:台美貿易協定是否真有機會在「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架構下完成洽簽?要嘗試回答這個命題,或許可以從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倡議的互動歷程,以及美國推動區域經貿合作的決策考量進行思考。

美國貿易和投資框架協議。深綠色:雙邊美國夥伴協議,淺綠色:美國貿易集團協議(Josechus@Wikipedia/ CC BY-SA 3.0)
美國貿易和投資框架協議。深綠色:雙邊美國夥伴協議,淺綠色:美國貿易集團協議(Josechus@Wikipedia/ CC BY-SA 3.0)

台美FTA倡議起源甚早,1984年美國總統雷根就曾提出美國可與台灣簽定FTA,以解決雙方的貿易逆差。而台灣積極與美國洽談FTA是在2002年之後,在此之前,台灣的首要目標是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台灣在2002年順利入世之後,便積極準備與美國洽談FTA,但當時美國對台美FTA的態度相對保守,主要是基於兩個考量:首先,美國認為台美FTA經濟效益有限。根據美國國際貿易調查委員會(ITC)2002年出具的評估報告,台美FTA對美國的經濟效益僅集中在農業部門和少數工業產品;其次,美國認為台灣甫加入WTO,希望台灣能先兌現入會承諾。即便當時美國國會有少數議員對台美FTA表達支持,並要求美國行政部門積極推動,可惜此倡議聲量未能獲得美國國會的普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之前,兩岸尚未三通,美國當時希望台灣能先處理兩岸三通議題。事實上,早在2004年台美TIFA會談之前,台北美國商會就曾呼籲台灣開放兩岸直接交通往來,當時美國企業將台美FTA與兩岸經貿互動進行相當程度的連結,因為對美國而言,兩岸經貿攸關在台美商的直接利益。

然而,儘管2008年起兩岸經貿互動程度加深,但台美FTA推動工作仍未見有效斬獲。一則是這段期間台灣的對外貿易政策重心擺在與中國深化經貿關係,另一則是中國加入WTO之後,美國在經貿議題上對中國採取相對友善的交往態度,期待中國能實現內部經濟體制的改革,因此對台美FTA的態度相對消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