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段的意外後面打了個問號的原因是,在台灣的教育系統早就來到了這個境地。根據我「十幾年前」看到的一份資料顯示,台灣的五大名校,台大、政大、清大、交大還有師大(別問我為什麼是這五家,調查單位要選什麼學校又沒先徵詢我的意見)的學生家庭,所得占全國前5%的比率,遠超過後20%的(遠超過這個詞其實非常保守,實際上根本是兩位數倍數的超大差距,時隔久遠,記不得數字,只好保守一點講)。當然前面提到的兩篇報導,是更新和更精確的證據。
當好學校變成公立雖然學費降低,讓窮人家的孩子要念,不用在學費上跨越那麼高的經濟門檻。但有錢人的家庭仍然可以讓他們家的子弟在教育上獲得更多的輔助(起碼他們的子弟永遠不用考慮「貼補家用」這種問題),讓他們在升學考試上占有更多的優勢。結果是好學校一樣被有錢人子弟占據,不同的是,因為學校是公立的,這回付帳的是社會大眾納稅人,左派說的弱勢不但沒因此念到好學校,還要幫好野人付好學校的學費。
其實也不用從台灣的例子才能發現這件事情,天朝科舉千年,表面上避免官位由權貴之家世襲,但實際上的研究顯示,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能不用讓小孩下田耕作、或是到草原放牧、或是幫忙家裡帶小孩等等事務,可以從事毫無生產力的工作──讀書的家庭,還是非富即貴,結果是,大部分能考科舉的人,都來自權貴家庭,科舉能做到的是頂多讓小富小貴的家庭有機會去挑戰大富大貴,和廣大的貧窮大眾根本毫無關係。
「立意良善」政策弄巧成拙的實例層出不窮
其實像這種為了公平就學讓好學校公立,窮學生還是念不到不說、竟然還要幫有錢人付學費的「立意良善」政策弄巧成拙的實例真是不知凡幾,最大的事例當然是20世紀中葉後,在半個世界試行半世紀,讓所有試行國家都陷入貧窮落後的共產制度──別懷疑,你現在看到八成以上的「立意良善」追求公平正義的政策,都是共產制度的變型,既然變型「立意良善」、原型當然更「立意良善」。這種事例出現的機率太過密集,讓人很難不去追究「為什麼好人總是會壞事」。
其實問題就出在「立意良善」。
「立意良善」、也就是自認為在做好事的人,往往會有一種「我是對的」的狂熱,這種狂熱首先會讓人覺得「好事」是該不計代價去做的,結果是否定一切執行策略的討論和一切執行成本和績效的計算。這些人會偏執地認為講求策略、計算成本績效是「邪惡」的,而自己是在做好事,用不著搞那些。其次是把「大家都該做好事、做好人」,否則就是邪惡的、邪惡就該消滅、自己是在對抗邪惡不能妥協,當成事情可以做成的前提。第三是讓自己陷入「我是對的、所以不用改、改就是承認自己不對」的死不認錯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