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數位照片,每一張仍必須建立GPS座標與地理位置、關鍵字等詳細的「屬性資料」,都是由基金會志工一張一張以「手工業」的方式進行;台灣多山,山是齊柏林拍攝最多也認為最美的,但許多空拍景象十分相似,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山有268座,到底這一張照片的山位在哪裡,每張都得比對Google Earth和其他軟體才能找到正確位置,同時也仰賴地理系背景的志工協助辨識,往往一張花上半個小時還不見得能作出所有的資訊。
「到目前為止一張一張的大概做了2萬多張數位照片、4000多張底片,過程快不得;在有系統的分類以前,找照片有如大海撈針。我沒辦法很快再拍一部電影,但我要讓大家趕快看到過去25年齊柏林在空中拍的影像」。萬冠麗和基金會志工齊心努力、一步一腳印地與時間賽跑,進行典藏工作的同時也透過策展,讓民眾了解基金會做的事和決心。2019年的「見山」、2020年「逐岸」,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映河」三檔特展,都在「齊柏林空間」讓觀者透過看見、省思台灣的環境問題。
天公疼憨人?關鍵時刻每遇貴人相助
數位典藏必須成立資料庫,萬冠麗為此來來回回請益了1、2年,終於找到做影像資料庫的公司,由於影像數量龐大,資料庫必須量身訂作、寫程式,經費需要500萬,這又是一個難關;洽談過程中,其中一位業務代表是cisco代理商,讓她想起cisco總經理陳志惟是EMBA學長,似乎是一線曙光,聯繫之後,時任總經理的陳志惟(現任SAP思愛普總經理)承諾幫忙,「他是貴人天使,在他的幫忙下,完成資料庫的建構,資料庫成立了!」
當她希望把影像轉換為環境教育的素材,找學校老師合作製作教案,卻發現困難重重,沒有得到回應,這時貴人又出現了,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牽線,找到研揚文教基金會,和相關老師對應、作成教案,她一心念想的環境教育終於開始在學校推動。萬冠麗希望藉這樣向下紮根,把環境教育做得更紮實,同時也希望學校和研究單位能運用齊柏林空拍影像輔助教學和研究,接下來也期待跟企業合作,不論是企業的環境公益日或ESG,讓資料庫中的珍貴影像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回想齊柏林出殯以前,她在靈堂「上班」的整整32天,每天左思右想,覺得老天爺一定是希望把齊柏林的責任分攤給更多人,由一個人變成2300萬人,大家一起承擔的話,就能為台灣環境做更多事。所以必須有一個組織,將齊柏林的使命梳理成更多計畫,「當時就這樣傻傻地往前走⋯⋯」。我想,就是因為萬冠麗的傻勁和一顆熱切的心,讓她在關鍵時刻總會遇見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