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伊波拉戰爭的超級武器:rVSV-ZEBOV疫苗
此次WHO用來對抗伊波拉的重要武器就是由多國團隊在2016年研製完成,據稱能100%有效預防伊波拉病毒的疫苗「rVSV-ZEBOV」。該疫苗的原理是通過重新編碼伊波拉病毒的表面蛋白,將包覆在良性的水疱性口炎(VSV)病毒上。這種疫苗不含任何活性伊波拉病毒,卻能讓人體產生對伊波拉病毒的免疫反應。
建立疫苗運送網路、追蹤病毒傳播途徑
不過rVSV-ZEBOV疫苗相當脆弱,需要儲存在攝氏零下60度到80度之間,對位處熱帶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是一大挑戰。WHO也在當地建立疫苗運送網,透過飛機將疫苗送到聯合國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辦公室,再透過機車運送到偏遠山區。比起2014年,此次WHO的反應也相當快速,在接獲疫情通報幾天後立刻將上千劑疫苗送往剛果民主共和國。
除了疫苗運送,醫療團隊另一項重大任務便是追蹤感染者接觸史,並對感染者接觸過的對項進行「環狀接種」(ring vaccination),也就是當發現一名伊波拉患者的時候,病人被迅速隔離,病人的主要接觸對象如家人、鄰居、同事等,和他們接觸過的人都進行疫苗接種。環狀接種策略在1970年代曾被用來對抗天花病毒,並成功讓天花絕跡。
平均致死率50% 伊波拉病毒僅有疫苗仍無藥可治
伊波拉病毒是人畜共通傳染,會由蝙蝠、猴子與猩猩直接傳染給人,人與人傳染則是透過患者的血液與分泌物,初期症狀為突然發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重症者常伴有內臟出血、肝臟損壞、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患者的全身出血症狀嚴重到有時連眼睛都會流血。
伊波拉病毒目前有5個亞種,分別是: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1976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蘇丹伊波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1976年在蘇丹發現)、雷斯頓伊波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1989年在美國發現)、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Taï Forest ebolavirus,1994年在象牙海岸發現)、邦地布優伊波拉病毒(Bundibugyo ebolavirus,2007年在烏干達發現)。伊波拉病毒的平均致死率為50%,但在剛果發現的薩伊伊波拉病毒致死率卻高達90%。目前伊波拉病毒雖有疫苗,但仍無藥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