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經濟觀察:香港發展科技創新遭遇資源詛咒,能否就此走上「高速道路」?

2022-07-24 13:10

? 人氣

香港市民。(AP)

香港市民。(AP)

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到這樣一場別具一格的活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時而有趣,熱情幽默的主持人,白人面孔卻操著熟練粵語,上百個來自世界各地創業者,一起把帽子拋向空中慶祝「畢業」;

時而嚴肅,嘉賓致辭,普通話、廣東話齊上陣,一板一眼幾乎無異於中國隆重場合的政治講話;

時而甚至有點荒誕,一眾模特穿著由科技產品啟發的奇裝異服,上台走秀,與企業創始人們背靠背站定,後者往往手足無措;

哦對了,還有一場現代舞表演。

7月6日,走進「香港科技園公司20週年紀念活動」的會場,不難感受到園區的活力,大廳展示著飛行訓練機、顱內微創手術機器人、一台無人叉車,甚至一個低軌高頻衛星。園區正中是一顆巨大的蛋形建築,似乎寓意這裡的使命——科技創新企業的孵化器。

但另一些細節,也能感受到這裡與香港的距離。金融業聚集的中環,人潮湧動,摩肩接踵,下班高峰,衣著光鮮的打工人排起大長隊等待公交車;貿易運輸業聚集的葵青碼頭,貨櫃累積如山,吊車的手臂伸向天際,鱗次櫛比;相比之下,科學園人煙稀少,位置偏遠,搭乘的士去,司機第一時間甚至沒有反應過來是哪裡。

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商貿之都,踏上科技創新之路,卻起步晚,困難多。但又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出席這場活動的香港新特首李家超說「沒科創,沒未來」。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也說,「科創」對現在的香港來說不是一項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然而,香港要博一個「科創」的未來,卻有必要先思考「為何搞科創?困難在哪裡?如何走下去?」三個問題。

香港的「四個輪子」

不妨先盤點下,香港現在有什麼?香港的兩根經濟支柱是貿易物流和金融服務,分別佔GDP的20%左右。

這兩個產業蓬勃發展,與香港自身努力不無關係,但也是「老天爺賞飯吃」。香港開埠之初,就是英國人為打開中國市場設立的貿易據點;在改革開放後,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中國雖然對外開放,事實上則是「國門半開」,不少行業還有關稅,西方高科技禁運也依然存在。

而各國對於香港和中國內地則區別對待。以美國為例,美國1992年通過《美國 - 香港政策法》,授權美國政府在香港主權移交後繼續在貿易上給予香港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待遇,包括關稅和出口管制等。

貿易地位上天差地別,但距離不過一河之隔,這就為香港提供了絶佳機會——轉口貿易。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解釋,香港在轉口貿易中收取「手續費」獲利,以2018年為例,轉口貿易量是香港GDP的三倍左右,香港只要收取6%左右的服務費,規模就能達到GDP的20%。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