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2月24日以「北約東擴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為主要藉口,向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導致歐洲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安全危機,也促使各界學者體認到解決「安全困境」的重要性。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華特近日在《外交政策》針對「安全困境」作了一番精闢分析。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是國際關係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國政治學者赫茲(John Herz)在1950年提出,後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傑維斯(Robert Jervis)、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葛拉瑟 (Charles Glasers)等人持續發展闡述。
該概念是指,當兩國在雙方資訊不透明、相互不信任的情況下,一國為保障自身安全而進行擴增軍備等預防性措施,反而會降低他國的安全感,促使對方也擴充軍備,最終使該國陷入比原先更不安全的情境。軍備競賽便是「安全困境」反覆作用下的常見產物。
哈佛大學貝爾福科學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教授華特(Stephen M. Walt),26日在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剖析,各國外交決策者是否確實理解「安全困境」的意涵,並依此作出相應決策,同時也提出幾項可能的解決之道。
俄烏戰爭重現「安全困境」
由於普京(Vladimir Putin)指責「北約(NATO)東擴」危及俄羅斯國家安全,北約13日發布一段影片重申,北約只是純粹的預防性聯盟,並沒有任何針對莫斯科的企圖,並稱俄國這種沒來由的擔心是「錯誤迷思」(false myth)。
不過,華特卻認為,儘管北約所言不假,但如果從「安全困境」理論出發,俄羅斯的憂慮便顯得相當合理。他表示,雖然歐洲各國加入北約旨在鞏固自身安全,但俄羅斯很難完全相信此說法,反倒認為這是一種威脅,因此選擇以兼併克里米亞(Crimea)和入侵烏克蘭等方式,來消除自身的不安全感。
華特說,俄羅斯的行為並不代表它打從心底不相信西方,反而可換個角度思考,西方國家自認的良善立意,有時確實無法明顯地讓其他國家感受到。
Russia continues to spread many false myths about #NATO. So let us set the record straight pic.twitter.com/dsysMtaWLQ
— NATO (@NATO) July 13, 2022
中東和亞洲的困境
在中東地區,華府官員似乎也認為,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形成反伊朗的區域聯盟,便能使美國及其盟邦更加安全。但相反地,伊朗卻將上述舉動視為威脅,並以支持黎巴嫩激進組織「真主黨」(Hezbollah)、葉門叛軍胡塞組織(Houthis),以及發展核子武力等方式回應美國,使其陷入更不安全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