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成為他的奴隸、他的玩物、他的財產」新書首揭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同性戀人絮語 突破俄羅斯官方百年禁忌

2018-06-05 15:10

? 人氣

在另一封信裡,柴可夫斯基提及遇到「一位美得驚人的年輕人」:「我們散步後,我拿了一些錢給他,他拒絕收下,他陪我散步是因為愛好藝術,並敬愛有鬍子的男人。」他從義大利寫給弟弟莫傑斯特的一封信裡,其中一個段落遭到官方審查刪減:「9點鐘時,我想散散步,於是就出門了。一些皮條客猜我在找什麼,不肯讓我清靜一下。他們用來引我上鉤的餌是討人喜歡的年輕人,我得強烈抵抗,因為那個餌確實有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旋律之王」婚姻生活破裂 死因成謎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沒落的貴族家庭,他從5歲開始學鋼琴,而且自幼接受極好的基礎教育。他很崇拜18世紀奧地利天才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風格創作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柴可夫斯基模仿莫札特風格創作的管弦樂組曲

1865年,柴可夫斯基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Sain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隨後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Moscow Conservatory),這份教職讓他有充分時間創作,他在隔年寫出g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Winter Daydreams),後來又陸續創作經典樂曲《天鵝湖》(Swan Lake)與《胡桃鉗》(The Nutcracker)等,他的作品旋律流暢多變,情感豐富,他也因此被譽為「旋律之王」。

柴可夫斯基與妻子米露可娃(Wikipedia/Public Domain)
柴可夫斯基與妻子米露可娃(Wikipedia/Public Domain)

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時,女學生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情書攻勢瘋狂倒追他,揚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脅。兩人於1877年7月18日結婚,但他立刻就後悔了,甚至抑鬱到企圖自殺,最後逃到聖彼得堡,這對夫妻從此再也沒見過面。

長年資助柴可夫斯基的梅克夫人(Wikipedia/Public Domain)
長年資助柴可夫斯基的梅克夫人(Wikipedia/Public Domain)

後來,柴可夫斯基開始和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通信,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梅克夫人,兩人書信往來十四年。後來梅克夫人因為公司破產,不再資助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大受打擊,獨自度過憂鬱的3年後,1893年第六號交響曲《悲愴》(Pathétique)首演9天後,柴可夫斯基死於聖彼得堡的家中,享年53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