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歷史性地訪問台灣前後,北京拋出一系列經濟制裁手段作為對美國和台灣的報復措施。但分析認為,中國這輪打出的貿易拳側重台灣,但對美國沒有實質影響,中共在二十大即將召開的關鍵政治關頭需要避免製造更多與美國的對立。
裴洛西星期三離開台灣的當天,中國商務部宣布暫停了對台灣的天然砂出口,中國海關總署同時發布暫停從台灣進口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的通知。
在裴洛西訪問台灣之前,中國就已發出警告,暫停進口一百多家台灣食品企業的產品進口。台灣經濟部回應說,近兩年來台灣使用的天然砂中,國外進口所佔不到1%,因此中國進口暫停「無影響」。
農業和漁業產品禁令可能會對業者造成一定衝擊
中國對台灣的農業和漁業產品禁令可能會對台灣業者造成一定衝擊。據統計,1月至6月,中國從台灣進口的最大農產品和食品種類是「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或水生無脊椎動物」,達到3.99億元人民幣(合5900萬美元)。台灣農委會星期二表示,台灣農產品受創比較嚴重的部分會是水產、蜂蜜以及茶葉。
今年早些時候,在兩岸關係的持續緊張之下,中國暫停從台灣進口石斑魚,稱檢測出了禁用藥。去年,北京還暫停了從台灣進口鳳梨、釋迦和蓮霧,理由是蟲害問題。
研究美中台關係的美國新澤西拉馬波學院政治學副教授陳鼎(Dean Chen)說,中國大陸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這讓中國把貿易作為對付台灣的武器。他對美國之音說: 「我認為他們是把經濟作為國策工具,用經濟制裁來脅迫台灣。我認為這將是一個相當標準化的機制,今後可能還會更進一步。」
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就此評論說,受中國進口禁令影響的台灣業者在面臨壓力的同時,可能也已習以為常。
「我能想像他們感受到了壓力,這感覺不會很好。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習慣了中國的這種脅迫行為。」韓儒伯對美國之音說。
北京只會對台開刀不敢動美國利益?
分析人士普遍注意到,在裴洛西此次訪台引發的外交風暴中,中國政府在言辭上明確指責美國是「主動挑釁者和危機製造者」,但卻把經濟制裁的大棒直接對向台灣,尚未對美國發動具有實質作用的經濟報復行動。
中國外交部8月5日宣布「對裴洛西及其直系親屬採取制裁措施」,但沒有說明具體措施。
本星期早些時候,美國媒體報導說,中國電動車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決定推遲發布有關北美工廠的公告。據報導,寧德時代原計劃投資數十億美元,在美國或墨西哥為特斯拉、福特等美國汽車企業提供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