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訪台風波,可以說是「人散曲未終」,留下的後遺症,仍是餘波盪漾。中共目前正從軍、經兩路,加速對台展開「極限施壓」。兩岸關係已處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以來,最為嚴峻的緊張狀態。裴洛西此行不僅影響兩岸關係,對中美關係也造成巨大衝擊。
美國白宮曾說明7月28日「拜習通話」的目的,是建立「護欄」以管理分歧;北京也認為中美持續對話有其必要,可以避免雙方因誤判而擦槍走火。拜登政府以「競爭定義合作」來處理對中關係;中共也從「既聯合又鬥爭」來展開對美國的「持久戰」,因此雙方都希望維持「鬥而不破」的關係;但遺憾的是,裴洛西訪台事件,竟成為拜習通話後,衝撞這道「護欄」的第一頭「灰犀牛」。
首先,裴洛西訪台使得本已脆弱不堪的中美互信基礎,瀕臨幾乎全然崩潰的邊緣。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亞洲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就表示:「我確實認為,習近平會覺得他不能相信拜登的話。」葛來儀經常遊走兩岸,她在裴洛西行前就提醒訪台時機不宜。
裴洛西在台灣的言行,顯然是在挑戰中共領導人的「戰略定力」。在北京看來,裴洛西在台北會見民運和香港異議人士的舉動,是刻意把台灣當成「舞台」,表演一場「反華大合唱」。我認為,如果中美矛盾因此從量變產生質變,無限上綱到「文明衝突」的地步,則雙方執政當局都沒有示弱的空間。
本(8)月5日,大陸除宣布對裴洛西以及其直系親屬實施制裁外,並針對裴洛西的訪台,對美國採取了下列八項反制措施:一、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二、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三、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四、暫停中美非法移民遣返合作。五、暫停中美刑事司法協助合作。六、暫停中美打擊跨國犯罪合作。七、暫停中美禁毒合作。八、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反制措施,許多是屬於「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議題,被視為中美可以進行合作的部分。中共以「取消」或「暫停」加以區隔,說明仍保留未來彈性運用的空間。涉及「傳統安全」領域的議題,諸如伊朗、朝鮮半島、烏克蘭等,中共則會減少與美國的合作。其中,烏克蘭戰爭是拜登上任以來面對的重大外交挑戰,他尤其關切中共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想法和作法。
《華盛頓郵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過去美國學界和政界流行的理論認為,中美俄任何一方,不可能同時對抗另外兩方。因此,右派人士主張美國必須對俄讓步,來對抗中共;左派人士則認為應對中共讓步,來對抗俄羅斯。文章強調這個理論是錯誤的,因為,「美國可以同時對抗中國和俄羅斯」。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支持裴洛西訪台,加上參院此時以95比1的壓倒性投票,批准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這似乎支持上述《華盛頓郵報》提出的看法。但我不認為以美國當前的國力,足以進行東西兩線作戰。美國前駐中國大使芮效儉(J.Stapleton Roy)認為,「美國把中俄推向聯合,是讓美國處於三角關係中最差的位置,這個做法十分不智。」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離境,台灣的麻煩才開始。(AP)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2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360
劉燕婷觀點:中東AI爭霸戰―沙烏地vs阿聯酋,中美不是局外人
12月15日至19日,第19屆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