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地方創生,在各地種下希望的種子

2022-08-12 05:40

? 人氣

以早期知名的地方創業,南投竹山「天空的院子」為例,在陳美伶所寫的《美伶姊的台灣創生故事》一書中提到,這座民宿爆紅後果然吸引了觀光客,但在地人口卻驟減,創辦人何培鈞檢討,觀光發展與在地連結不夠深刻,因此開始讓民宿中吃的用的都採用在地物產,更以創意方式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免費換宿,用各自專業幫助竹山的發展;後來除了民宿之外,更以在地工藝和食材經營深具地方特色的餐廳、冰果室。此外,何培鈞還為關心地方事務的民眾舉辦定期的聚會,彼此交換意見並和外部的資源連結,讓竹山生出更多在地新創事業。這番竹山經驗成為許多後進地方創生團隊的參考,甚至也擴散到馬來西亞、中國和日本。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許多青年返鄉後,以生態永續的觀念接手家族經營的農漁養殖事業。(陳美伶提供)
許多青年返鄉後,以生態永續的觀念接手家族經營的農漁養殖事業。(陳美伶提供)

打造全國性平台 交流共學 媒合資源

陳美伶指出,地方創生是人、文、地、產、景的串連,根據統計,在地方要做出成績平均需要長達8.9年,一開始會跌跌撞撞、花費很長時間一再地修正,如果都悶在地方,再努力想要資源,也不知道資源在哪裡。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去年底成立後,就是以「全國性地方創生大平台」的概念來協助地方創生團隊,視他們的需求媒合資源,也透過平台讓團隊的努力可以被看見,目前已有115個團隊上架到基金會官網,透過彼此不斷的交流與見學,吸取經驗,互相學習;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更遠,當交流形成一種文化,共學、共享,未來才能共好。

「地方創生沒有SOP,要展現品牌特色,越在地就越國際、越有特色、越容易被看見,也可以從別人的經驗學習不再犯錯」。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要做為人才共學共創與資源媒合的平台(陳美伶提供)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要做為人才共學共創與資源媒合的平台(陳美伶提供)

很多年輕人回鄉或移居第二故鄉,對於土地的熱愛和使命感都令陳美伶深深感動,但往往年輕人回鄉後發現環境改變了許多,因此需要先盤點資源,聆聽在地的聲音。「要探討地方的DNA,究竟需要是什麼,再來談供給;當需求與供給吻合,產業發展了起來,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創業,當產業規模夠大,夠有潛力和前景時,就有人會回來工作,留在家鄉就可以有很好的生活。」

聽她細數著期待在地團隊以地方需求驅動公私部門協力、擴大社會參與;必須與趨勢結合,要有淨零碳排、保護地球、永續發展的理念,好的地方創生項目將可以吸引政府或企業投資…。卸下公職的陳美伶運用過去的經驗和人脈協助有心於地方創生的人不再單打獨鬥,自己也時時刻刻被各地的創生能量感動著。「大家看我很年輕啊!常跟年輕人對話,我的心態很年輕,這是令我開心的工作!應該說我的生活與工作完全結合,做這件事不會疲倦,這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陳美伶笑得燦爛。

這幾年,返鄉實踐內心的理想,似乎成為某種潮流,許多過去被視為偏遠的縣市鄉鎮,也因為返鄉者的新創事業而有了不一樣的風貌,這將是曇花一現或能創造社會價值,形成永續經營的產業?以地方創生帶動人口與經濟均衡發展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至今,陳美伶的初衷讓她心中始終保有熱情:希望地方創生能成為全民運動,台灣有朝一日不再有偏鄉。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訪問。(趙心屏提供)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訪問。(作者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陳美伶(約40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IOS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