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正是日治時代反殖民運動代表人物,引領臺灣社會啟蒙與民主自治先行者蔣渭水的忌日(蔣氏以42之齡卒於1931年),可當天除了立法院院長游錫堃借用其「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名言來勉勵全體同胞,以因應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而來的解放軍實彈演習態勢之外,各大政黨竟然一反常態地靜默,未見任何紀念儀式,讓人不免為被遺忘也被曲解的蔣渭水叫屈。
執政的民進黨過去是推崇蔣渭水最有力的,早在1999年即與他正式結緣。當時陳水扁在全國黨代表大會被提名參選2000年總統大選,他的演說即以蔣渭水「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為主軸,強調「沒有臺灣人民的支持,就沒有民進黨…因此,我們必須與臺灣人民站在一起,團結、有力地邁向總統之路!」這樣的追捧更於2006年達到高峰,連接臺北和宜蘭的國道五號正式開通,民進黨政府為肯定宜蘭鄉親蔣渭水對於臺灣民族自救與文化運動的貢獻,便將之命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以茲紀念。
而主張「先連結臺灣才有中國」的國民黨,對於蔣渭水的崇敬也不落人後。馬英九就任黨主席後,即努力建構國民黨與臺灣的歷史關係,以駁斥「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論調。因此曾是國民黨在臺秘密黨員的蔣渭水,就被定位為「臺灣民主鬥士與文化先鋒」,不讓民進黨獨享詮釋權。其實早在馬英九臺北市長任內即已設置紀念蔣渭水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並指示文化局積極收集相關史料,還設法從日本人手中買回蔣渭水葬禮時,全臺各地民眾徒步前往送行的珍貴紀錄片。至於第三勢力臺灣民眾黨,更是視蔣渭水為「教主」。2014年以素人醫生之姿首次參選臺北市長的柯文哲即主打「繼承蔣渭水精神」,日後組黨插旗政壇,也復刻蔣渭水當時創黨之名「臺灣民眾黨」,試圖借殼上市。
無論是尊崇、追隨,還是蹭流量、刷存在感,藍綠白政治人物紛紛向蔣渭水靠攏,在在都證明蔣氏對臺灣百年來政治、社會、文化的影響與貢獻。因此每逢選舉,向蔣渭水致敬就成了候選人的重要行程,各路人馬都搶著紀念。以2007年8月5日為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一早就到蔣渭水紀念公園獻花致敬,肯定蔣渭水長存中華民族氣節,地位如同「臺灣孫中山」。民進黨也跟著拚場,同日下午在蔣渭水墓地舉辦追思活動,黨主席游錫堃等政要皆出席,還借古諷今,以蔣渭水親人在二二八事件為國民黨政府殺害,暗諷馬英九過去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連2008年立委選舉,總統陳水扁到宜蘭助講也舉蔣渭水等鄉賢為例,要求大家力挺民進黨候選人陳金德,讓民主香火一代傳一代,千萬不能斷。不過奇怪的是,今年正值九合一選舉,蔣渭水忌日竟然朝野靜悄稍,是何昔者之熇熇,而今日之涼涼也?這就耐人尋味了。
遺忘讓人難堪,曲解卻更可議。蔣氏固然說過「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這是民進黨本土意識與蔣渭水臺灣精神的最強連結,不過此係針對日本殖民者而言,他認為當時中國因內戰無暇顧及臺灣,因而有此主張。況且蔣渭水一生都是道道地地的大中華民族主義者,主張臺灣要回歸中國,也嚮往孫文革命和三民主義,套用當今執政黨形塑的意識型態,他恐怕會被歸類為「統派」。不知是水平不夠,還是刻意曲解,聲稱「雲峰飛彈可以打到北京」的游錫堃竟以其名言來為國人打氣,倘蔣渭水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的著名命題,是指不論是哪一段歷史都得透過當代人的解讀才能流傳。所以根本沒有「蓋棺論定」這回事,歷史人物的好壞功過基本上還是由掌握資源的詮釋者說了算。史實依然客觀存在,政客「一蔣各表」,各取所需地消費蔣渭水,果然驗證了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