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5日中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中國學界百名教授聯名要求「學術打假」,原因是當時北京推動猶如學術圈「大躍進」的「全民搞學術」,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垃圾和泡沫,這些教授們痛定思痛,才發動了這次的聯名行動。
然而台灣幾乎是每逢選舉就會出現「假學歷」、「假論文」的指控,甚至早在1990年代就一直發生類似的情事,但我們的學術圈似乎從來沒當過一回事,沒有學校、學院、學系、教授出面要求徹查整個系統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更別說像中國的教授們出面聯名要求「學術打假」這種作為了。而也正因為沒有痛定思痛、徹底檢討,二三十年來類似事件仍然層出不窮,但大家就是不願面對這種事情不是「把壞份子挑掉」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政治人會互掀瘡疤,其他領域呢?
政治圈起碼敵對政黨和政治勢力會彼此爆料,那其他領域呢?想想看,今天林智堅如果不是政治人物、要選桃園市長,誰會去追查他的論文真偽?那些沒有「制衡機制」的領域,是不是更嚴重地假論文、假學位橫行,然後根本沒人認真去面對?
不過講真的,台灣社會讓這些不良品的統治幾十年了,也沒出過什麼大問題,可見什麼學術權威、學術尊嚴對台灣社會的運作一點都不產生什麼影響是吧!
仔細想想,會不會撇開選舉政治語言不談,大家早就知道台灣各大學開設的「在職班」是怎麼回事,除了因為政治和選舉必須扮演壞蛋的人,大家根本不會對那些「在職班」發出的論文和學位認真。就像當年也被指控學歷造假、駭人聽聞的滅門血案受害者前桃園縣長劉邦友所說:「我當選縣長,也不靠這一個學歷,選舉像金字塔,高學歷只是上面的一點」、但「我認為將來有個一官半職,總是有一個學歷比較好」,政治人物上社科院、商務人士上EMBA根本和學術無關,而社會大眾也對此心知肚明,才沒跟這些發出學位的學校計較他們的審核機制總是出問題?
《新新聞》記者吳尚軒的報導就指出:
目前要在國立大學念完在職碩班,學雜費總計約為20到30萬元上下,倘若念的是EMBA,平均總開銷則為60到70萬元之間,而赫赫有名的台大、政大EMBA更動輒上看百萬元。
這筆收入累計下來的數字不小。翻開各校最新的111(2022)年度預算書,台大在職進修班便預計帶來2.9億元學雜費收入,而政大全年度約10.6億元的學雜費收入中,在職專班占比超過4分之1,總計3.1億元經費也是各國立大學之首。
真正捍衛學術尊嚴根本沒人感興趣
社會人士需要學位鍍金,學校為了營運開啟了「學位製造工廠」,最後的結果到底是毀了學校的學術地位,還是透過更充裕的營運資金反而能提升研究素質讓學術地位更加鞏固,我想大概大部分的民眾都很難一口咬定情形到底是怎樣。但總之台灣的選舉爆料從過去的假洋學歷到現在變成假土學歷已經是現在進行式,這個演變過程和大學極度需要在職班收入恐怕脫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