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態龐氏騙局:假創新真詐騙?金管會監管有理切莫退縮!

2022-08-19 10:50

? 人氣

比特幣。(美聯社)

比特幣。(美聯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作者分析認為加密貨幣號稱是號稱使用「區塊鏈」的金融創新,骨子裡就是一種由高級知識份子發起,把龐氏騙局包裝成金融科技,用專有名詞唬弄監管機關與社會大眾而已。

七月初,金管會以「虛擬資產具高度投機性和高風險性,不易進行交易監控」為由,發函要求信用卡收單機構不得以信用卡作為虛擬資產交易的支付工具[1],立刻引起加密貨幣業者反彈!同時,少數專業人士在臉書與媒體上發文抨擊,引用一堆似是而非的歪理,我只想對金管會說:做對的事就要堅持下去,不要害怕業者反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真假加密貨幣有什麼差別?

去年中秋節,一位優秀的年輕女孩因為看好虛擬貨幣挖礦,將澳洲打工積蓄投入卻受騙,為了投資虛擬貨幣賠光了自己辛苦存下來的積蓄,又因為自己是上線、拉了下線,被律師告知可能會變成被告難脫罪,又怕入獄,最後竟然走上絕路,令人不勝唏噓[2];不久前發生的Luna幣與UST幣大崩盤事件,造成一位年輕投資人慘賠6,000萬,心情崩潰在台中豪宅墜樓輕生[3]。朋友問我,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我回答:說穿了,前者是「假的」加密貨幣,那就是由書讀比較少的人發起的「舊型態詐騙集團」;後者是「真的」加密貨幣,號稱使用「區塊鏈」的金融創新,骨子裡就是一種由高級知識份子發起的「新型態詐騙集團」,把龐氏騙局包裝成金融科技,用專有名詞唬弄監管機關與社會大眾,兩者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舊龐氏騙局是一個人騙一群人,新龐氏騙局是一群人唬所有人

一百年前的那場舊龐氏騙局,是由美國的義大利移民龐茲(Ponzi)在1919年開始策劃,成立空殼公司騙投資人向這個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然後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等於是上線拉下線,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那是中心化的「一個人騙一群人」,最後以失敗告終[4]。

而如今這場新龐氏騙局,「加密貨幣」號稱是「去中心化」的,使用所謂的區塊鏈技術,利用電腦演算法把帳本分散儲存在全球許多礦工的電腦裡(其實大部分是中心化的),包裝成創新的金融科技,再經由社群炒作擴大聲勢,拉高價格再倒給新投資者「割韭菜」,等於是上線拉下線,這過程和一百年前的那場舊龐氏騙局最大的差別就是,去中心化的「一群人唬所有人」而已!(延伸閱讀:加密貨幣、NFT很好賺,但不是你想的那樣!專家拋出6大問題,揭穿新龐氏騙局)

更重要的是,玩到連專業人士都想跳進來參一咖、撈一票;有趣的是,這場遊戲最後肯定沒有人會被判刑,因為它「去中心化」,警方要抓誰呀?所以我說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去中心化龐氏騙局,它成功的原因就是打著「去中心化」大旗,要是龐茲地下有知,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玩,恐怕只能捶心肝、怪自己腦筋不夠靈活了!

宣講者不只到處宣講洗別人的腦,更進一步催眠自己,讓自己堅信這是「創新的金融科技」;更有趣的是,有些宣講者常常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講什麼?連「穩定幣」這種中心化的東西,都可以說成去中心化來炒作,實在不確定是因為不了解所以講錯了?還是明明了解卻刻意誤導、別有用心?(延伸閱讀:為什麼區塊鏈不等於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以信任?)

這一場龐氏騙局發展的順序,就是一開始先做礦工,採礦得到加密貨幣之後,就到別人的交易所「洗」成現金;但用別人的交易所要付手續費,所以乾脆自己開交易所,不但能把自己採礦得到的加密貨幣洗成現金,還可以向別人交易抽取手續費。後來做大了,乾脆自己建立一條區塊鏈,發幣圈錢,講成白話文就是:替別人把假鈔洗成現金、只賺手續費太慢了!乾脆自己印假鈔,賺的比較快。

有些網友和我嗆聲:龐氏騙局的定義是保證獲利、利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向早期投資者支付利息,加密貨幣不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不算龐氏騙局。

若回到1919年,當時龐氏騙局的確是這個定義,但是後來經濟學家已經把所有「買空賣空、上線拉下線的行為」都稱為龐氏騙局,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把比特幣稱為龐氏騙局[5],許多經濟學家也把美國量化寬鬆(QE)稱為龐氏騙局[6],別忘了現在不是1919年,已經是2022年了!(延伸閱讀:為什麼說比特幣的區塊鏈是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

什麼叫充足資訊?人民有哪種基本判斷能力?

金管會的信用卡禁令發布後,立刻有專業人士在臉書上說「多元支付方式購買商品,是人民一個基本的自由」,甚至說「人民也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商品價格上下波動,如果我在充足資訊下,決定接受,並沒有被欺騙,那雙方就應該接受波動的結果」。

什麼叫「充足資訊」?人民有哪一種基本的判斷能力?了解什麼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原理嗎?大家聽得懂這些用專有名詞堆砌起來唬人的東西?相信有些專業人士都說不出什麼是區塊鏈吧!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那投信投顧何必要證照?任何人都可以招攬客戶炒作股票,只要他提供「充足資訊」,讓人民做「基本判斷」,不是嗎?

虛擬通貨不是貨物,和冰箱有什麼關係?

另外作者提到,根據金管會新聞稿,對於虛擬通貨之定性,援引中央銀行與金管會過去見解,將虛擬通貨定位為具有高度投機性的數位虛擬商品、而「不是貨幣」。因此在台灣,加密貨幣的官方定位是商品,就跟你向商家買商品一樣,你可以刷卡、也可以用現金、轉帳。今天金管會實施的禁令,就像是你去購物,所有物品都可以刷卡,除了冰箱不行。

所謂的「通貨」,英文其實是「Currency」,是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7],所以通貨就是「貨幣」而不是「貨物」,「虛擬通貨」其實就是「虛擬貨幣」的意思,而且還是「高度投機性質」的東西,和冰箱有什麼關係?刷卡可以買冰箱,是因為今天冰箱一台售價10,000元,同一台冰箱到了明天不可能變成5,000元,拿冰箱來對比加密貨幣,會不會太誇張?

刷信用卡不能買股票,當然不能買加密貨幣

此外,又有專業人士在媒體發文表示反對,提到股票市場的融資制度就是借錢給投資人購買股票,房地產市場中的房屋貸款,信用與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拆分的,而信用一直是投資的資金來源,股票市場的融資制度就是借錢給投資人購買股票。言下之意是,既然股票可以借錢來玩,為什麼加密貨幣不行?

股票市場的確可以融資,但是必須經由證券交易所在嚴格的條件下執行,而且保持一定的「融資維持率」才行,意思是借錢只能占持股現值的一定比例,例如:股價100元,上市股票必須自備40元,融資金額60元,融資維持率太低,券商就會通知投資人補錢,俗稱「追繳」,如果繳不出來就強制把股票賣出、收回現金,俗稱「斷頭」。為什麼搞得這麼麻煩?

因為當股價大跌時,必須確保投資人有足夠的錢來償還,否則會造成無法交割的違約風險,不但害了投資人,也會拖垮金融體系,這就是為什麼要禁止以信用卡來買股票,因為刷卡沒有這麼多規定來保護投資人和券商,因此金管會規定刷信用卡不能買股票,當然不能買加密貨幣,完全合情合理。(延伸閱讀:網路交友、傳銷背後,虛擬貨幣詐騙滿天飛!到底我該怎麼保護自己?)

世界各國金融監管機關「不用功」,難道我們應該學習?

另外作者舉例,南韓幾乎所有銀行都可以跟加密貨幣交易所合作,南韓本來純網銀的落後者K Bank,在與加密貨幣交易所合作之後,一段期間內新用戶數反超第一名的 Kakao Bank。而東南亞泰國Siam Commercial Bank則是直接取得Bitkub Online交易所 51%的股權。金融支付巨頭VISA目前已和全球至少65家加密貨幣錢包業者合作,直接合作發行簽帳金融卡。言下之意是加密貨幣為全球趨勢,台灣如此規範太落後。

這個何足為奇?金融業者原本就想要擴大業務,眼看著這些新型態的龐氏騙局愈做愈大,打不過它就加入它,把業績做大是做生意的不二法門,只要能賺錢就好,與加密貨幣錢包業者合作,立刻可以吸引加密貨幣持有者爭先恐後加入,利用這個方法可以直接把加密貨幣漂白,管它有沒有洗錢,業績立刻暴增了,不是嗎?那不代表金融創新,只能說這種新型態的龐氏騙局太厲害而已。

南韓就是對加密貨幣採取開放的態度,把這種新型態的龐氏騙局當成金融科技,才會玩出人命,是的,Luna幣與UST幣大崩盤事件就是南韓玩出來的[8],不僅造成市值186億美元的UST幣和400億美元的Luna幣雙雙歸零,全球上百萬人求助無門,還造成韓國20萬人血本無歸,自殺勝地「麻浦大橋」變成網路搜尋的關鍵字[9];另外,南韓有一位10歲女童,其父疑似投資Luna欠上百萬卡債,最後開車墜海、一家三口身亡[10],而首爾檢察官辦公室的金融證券犯罪聯合調查組,這「才」姍姍來遲開始針對加密貨幣的崩盤展開調查[11]。(延伸閱讀:金融詐騙大崩盤!新型態龐氏騙局代表作:Luna幣與UST幣到底在玩什麼把戲?)

為什麼我說,加密貨幣是高級知識份子發起的「新型態詐騙集團」?Luna幣與UST幣的創辦人是史丹佛大學畢業,獲得電腦科學專業學位,曾經任職於蘋果與微軟的軟體工程師,其實是一位優秀的人才,這些專業知識如果運用在人工智慧或物聯網,對產業肯定將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誤入歧途弄出人命,怎麼不令人唏噓?

由此可知,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機關「不用功」,沒有好好去了解「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只是專業人士用來包裝唬弄他們的把戲而已,才會放任他們玩出人命,現在才開始調查補破網,這種「不用功」的對象,難道是我們金管會應該學習的嗎?

【附註】我也想過應該要教育國外的金融監管機關,寫了一系列文章與書籍介紹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的原理,還翻譯成英文,無奈沒有管道發表在國外媒體,如果大家有管道,例如:華爾街日報、富比士雜誌請與我聯絡

引發下一場金融海嘯的,會是加密貨幣嗎?

現有的實體金融市場,所有的鈔票、股票、債券、基金都在巴菲特、比爾蓋茲這些老人家手裡,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玩得過這些老人家呢?最快的方法當然是建立一個虛擬金融市場,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所有實體金融市場的東西,在虛擬金融市場都可以再玩一次,實體金融市場有股票、融資、放空、期貨、選擇權;虛擬金融市場就有加密貨幣,當然也可以有融資、放空、期貨、選擇權。

2021年,掛在市場上交易的加密貨幣超過20,000種,總市值超過2兆美元,比特幣佔大約40%,乙太幣佔大約20%,一天的交易量超過1,000億美元,加密貨幣交易所超過500家,加密貨幣這種暴漲暴跌的特性,正是金融業財務專家們夢寐以求的炒作標的,目前已經上市的各種比特幣信託基金(GBTC)、乙太坊信託基金(ETHE)、比特幣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等,只是前菜。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有更多區塊鏈新創公司打著「金融創新」的口號,發行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實體金融市場上掛牌交易,連結虛擬的加密貨幣與實體的金融市場,包裝到最後,連理專自己都不知道賣給投資人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就如同2008年連動債的翻版,所以引發下一場金融海嘯的會是加密貨幣嗎?我去(2021)年初就提出示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今年初也發表相同的看法[11]。

傳遞正確知識,撥亂反正是當務之急

網路上,這些吹捧加密貨幣的專業人士大概就分成兩類:一類是本身持有大量加密貨幣的人;另一類是本身在經營或投資加密貨幣或區塊鏈事業的人,他們給大家洗腦,不外乎就是上線拉下線想圈錢,或用專用名詞唬外行人炒股做生意而已,大家不必太過在意,金融監管機關更不能中計。

因為Luna幣與UST幣大崩盤,後續引發的一連串加密貨幣違約倒閉事件[12],讓社會大眾看清它的本質,因此我定義今年為加密貨幣「撥亂反正」年。(延伸閱讀:幣圈史詩級崩跌不是偶然!華爾街巨鱷狂賺百億元,重演亞洲金融風暴狙擊手法)

舊龐氏騙局是一個人騙一群人,新龐氏騙局是一群人唬所有人,坦白說,我一個人面對一群人真的有點力不從心,因此在這裡,我要呼籲更多的資訊科技專家加入我們的行列「撥亂反正」,把正確的知識傳遞出去,同時政府面對這種「新型態龐氏騙局」不能再視而不見,必須立刻行動:

1.應該立法監管所有加密貨幣的商業行為,認定是貨幣,就用貨幣法規加以規範,認定是證券,就以證券法規加以規範,不能再放任不管,避免未來引發金融事件。

2.立法的過程必須找到願意「說真話」的顧問團隊,不能只找這些吹捧加密貨幣的專業人士來辦理公聽會,才能避免被一堆專有名詞誤導。

3.政府首長應該謹慎發言,避免成為炒作的藉口,總之炒作的把戲很多,愈是重要的人物,發言更要謹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是的,我相信詐騙集團永遠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最後作者談到: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還舉出電影侏羅紀公園裡,數據學家說了句生物演化的特性: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finds its way)」。還不忘批評金管會如此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反應的是主管機關對於加密貨幣的駝鳥心態:眼不見為淨。只要不在管轄範圍裡出事,之後都與金管會無關。

自從去年,比特幣被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炒作到6萬美元以上,所有加密貨幣水漲船高,讓許多早期投入這個去中心化龐氏騙局的人一夜致富,也讓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龐氏騙局不是不能玩,但是要切記三大口訣:愈早進去賺愈多,愈晚進去賺愈少,最後進去是韭菜。金管會為什麼要禁止刷卡買加密貨幣,想想如果有投資人心嚮往之,一時衝動刷卡大買加密貨幣,幻想一夜致富,最後被收割成韭菜怎麼辦?

最後我想奉勸企業家應該要有企業社會責任,不要再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唬弄社會大眾,都已經玩出人命了,難道還要金管會「駝鳥心態,眼不見為淨」嗎?因此金融監理單位面對金融科技,應該用心深入去了解這些科技背後的技術原理,不要因為業者用「阻止新創」的理由就被嚇退、放任不管,而要明辨這個金融創新到底是真是假,並且留意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制定相關的法規加以限制,才能維護金融市場的健全與穩定,做對的事就要堅持下去,不要害怕業者反彈。

是的,我相信,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詐騙集團永遠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不管是舊的或新的,加密貨幣也是,不論是假的或真的。

資料來源

[1] 禁信用卡買加密貨幣遭產業反彈!律師、幣圈玩家:是台灣金管會怕詐騙

[2] 【鏡相人間】虛擬的夢 殺人的假投資真詐騙

[3] 疑砸近6千萬投資Luna幣失利 29歲男台中豪宅墜樓亡

[4] 諾貝爾經濟大師克魯曼:加密貨幣是「騙局」

[5] 維基百科:量化寬鬆

[6] 維基百科:通貨

[7] 金融詐騙大崩盤!新型態龐氏騙局代表作:Luna幣與UST幣到底在玩什麼把戲?

[8] Terra穩定幣崩盤、韓國20萬人血本無歸,自殺勝地「麻浦大橋」成相關關鍵字

[9] 10歲女童找到了!父疑投資Luna欠上百萬卡債一家3口開車墜海

[10] 南韓對UST與Luna展開調查

[11] 紐約時報示警!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加密貨幣恐成「新的次貸危機」

[12] 加密貨幣死亡螺旋再拖垮一家!Celsius苦撐月餘仍宣布倒閉


作者為台大電機博士,曲博科技教室創辦人。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