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台灣少女們的服裝變化,日治初期第一代進入現代學校的女性,穿著台灣衫,到了1930 年代,傳統服飾已大幅的被洋裝所取代。1920、30 年代的女學生們,可說是台灣女性穿著洋服的第一世代。
台人早期傳統服裝,是寬鬆的斜襟或對襟上衣,下搭寬裙或寬筒褲裝。富裕之家女性的台灣衫十分華美,斜襟的領口、袖子上方、袖口或裙褲下方鑲搭不同顏色花樣的滾邊。傳統台灣女性也有自己的化妝打扮方式,重要時刻如出嫁,會請人來挽面,除去臉上雜毛後塗上細白的粉底。頭髮樣式、髮飾十分講究,喜歡在頭髮簪上帶有香氣的鮮花如玉蘭花。
可惜當時台灣人沒有新興媒體、雜誌的詮釋權,1920 年代台灣男性所創辦的雜誌,也沒有意識到將具有本地特色、風格的服裝發揚光大,呈顯台灣與日本文化的差異,詮釋自己族群新時代的服儀美學。事實上,以現代化的角度來看,台灣衫不似日本和服或中國旗袍那樣拘束女性的行動,和洋裝一樣具有敏捷的行動性,在女性服裝朝著舒適度與便利性的現代化過程中,不應該被淘汰。
學校制服
洋服世代的誕生,從學校制服的演變也能觀察到端倪,日治之初國語學校附設女子學校,女學生穿著大袖寬褲的台灣衫,解纏足後傳統的台灣衫褲讓她們能在草地上自由活動。不過,這些第一代台灣女學生形象,卻被日本教育相關人士嫌棄,認為穿著長褲沒有女學生的樣子。1910 年總督府附屬女學校先在畢業典禮展覽會公開紫紺袴學生制服(袴就是裙裝),以獎勵的方式推動。1917 年裙襬下方加上兩條黑線,台灣服上衣搭紫紺裙,成為總督府附屬女學校(第三高女前身)的學生制服。日本人就讀的台北第一高女則可能更早在1906 年,也是先從下半身開始有統一的制服。
女學生的樣子是什麼樣子,其實是隨著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時空轉變而有變化。傳統日本女性的服裝是和服,沒有裙子這個單品,反而有男子的裙裝—「袴」,日文讀作「はかま」,是上下兩件式和服的下身,男子多是褲裙樣式,女子則類似長及腳踝的百褶裙。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日本時代劇穿著正式裙裝的男子,就能理解。但是女子著袴自平安時代以後,已經很少見,直到明治維新後有女教師穿著過去男子的袴,頗受抨擊。1885 年擔任華族女學校(現在學習院女子部前身)校長的下田歌子改良創造了女子袴,成為女學生穿著的日式裙裝,顏色喜用紫色、緋色。演變到現在,日本的大學畢業典禮若想以日式正式服裝出現,無論男女都是下身著袴裝出現。不過從照片來看,附屬女學校的裙裝已經不是日本傳統袴,而是西式裙子樣式。
同時,由於女學校已經有體育課,女學生的運動服也開始有相關討論,1927 年的《台灣日日新報》就轉發東京的訊息,提倡運動服最好能和制服兼用。不過,從後續照片看來,運動服和制服仍有分別。台南第二高女的運動服是沒有領口的白色上衣,搭配束口短褲(類似燈籠褲),大多數學校的制服都是海軍領。
1930 年代,小學女學生及高等女學校的制服已全面西化,小學女生穿著連身裙,內搭襯衫。高女或家政女學校,上身制服多數都是海軍領,夏天是白色或淺色,冬天則是深藍或深色。下面搭的裙子多數是百褶裙。只要上學,人人都穿上西式制服,不分夏冬女學生的制服都是裙裝,即使在冬天仍是穿著及膝裙,只是顏色改為深色系。只要代表學校,無論從事郊遊、爬山等活動一律著制裙。可以說日治時期的學校,對女學生著裙裝制服的堅持,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這個情況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年,因為戰火日熾,才打破了女學生制裙的規則,改穿長褲。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專攻台灣史。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玉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