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岡山基督教長老會家族出身的音樂家高慈美,在1935年曾登上日本女性雜誌,她的穿著一貫優雅大方,洋裝常常搭配各式不同樣式的帽子,十足像是從當時少女雜誌跳出來的模特兒。1940 年代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之女杜淑純也描述自己當時在東京所見,多數年輕女性都穿著洋服。1942 年她插班入學台北帝大英語科,英文科在當時五星級的台北鐵道大飯店辦迎新會,杜淑純穿著高級質料做的紅色洋裝,搭配白色珍珠首飾和銀製手環出席。
洋服搭配俐落、燙過的短髮,是1930 年代時髦打扮。不過在學生髮型上,小學生的短髮造型大都是前面瀏海剪齊,清湯掛麵的髮型。甚至有剪到耳上一公分,剃掉下面的頭髮露出頭皮,俗稱西瓜皮頭。女童瀏海剪齊到眉毛以上的髮型,一直流傳到1970、80 年代,都還很常見,可見日治時期這種習慣延續的頑強性。日治時期女學生升上高女高年級,才能擺脫前額瀏海,兩側或綁髮,慢慢變成比較長的辮子,或捲起成髻,髮型變化展現高女一年級到四年級的成長過程。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看似中性的事物,其實也隱含著政治性。以亞洲現代化最成功的日本來說,大約在1883 年鹿鳴館完成時期,是明治維新全盤西化的最高峰。鹿鳴館作為明治政府政治、外交權力折衝中心,許多日本政要在此推動廢除幕府和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被稱為「鹿鳴館外交」)。為了達到和西方人溝通、平起平坐的機會,上流階層全面模仿歐洲的生活方式。當時的華族女學校、東京女子師範學校女學生,一度禁止女子著用男袴,有穿洋服的「義務」,出入鹿鳴館的「洋裝仕女」,頭戴著上面插著羽毛帽飾,穿著馬甲上衣勒出纖細腰身,下身拖著蓬裙或長裙,呈現的是西方宮廷式傳統女性服裝。殊不知不到20 年的時間,歐美女性的服裝已經擺脫馬甲、裙箍,朝向簡潔風格。這個有點落拍的鹿鳴館時代,三島由紀夫曾以此一全盤西化時期,寫出一部名為「鹿鳴館」的劇本,日本電視台多次改編演出。這個時期全面西化的變革引起很大反彈,文部大臣森有禮被暗殺,盲目的全盤西化路線修正,女學生再度穿上日式服裝。總之,就算是上流階級,對女性而言,穿著打扮是在政策需求下達到示範功能,不能隨心所欲依己所好。無論是西方傳統宮廷服裝,或者日本正式的華美和服,都不易穿著,要穿著這樣的服裝出門,是無法憑一己之力的呀。因此說到底真正能支持女性獨立行動的服裝,還是台灣傳統服飾的台灣衫,以及現代化以後日常居家的洋服。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專攻台灣史。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玉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