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雜誌指導少女服裝穿搭術:《阮ê青春夢》選摘(2)

2018-06-21 05:10

? 人氣

女性雜誌刊登洋服用的相關保養用品;1940 年代高女學生家居服。《台灣婦人界》1938年7月號(王翠月女士提供,玉山社授權)

女性雜誌刊登洋服用的相關保養用品;1940 年代高女學生家居服。《台灣婦人界》1938年7月號(王翠月女士提供,玉山社授權)

1930 年代許多流行出版物從日本過鹹水來到台灣,針對不同社群、性別等多元類型的雜誌陸續出刊,以鎖定雜誌定位的觀眾特性,開始介紹、引導現代生活型態。其中,女學生愛看的《少女の友》,1930 年代以「女學生服裝帖」專欄,介紹不用穿制服時家居少女日常的穿搭與打扮,名之為女學生,可見雜誌客群主要是針對高女等就學中的青少女。專欄由插畫家中原淳一畫出美麗模特兒與其身上的服裝樣式,有詳細的圖解教導如何做出模特兒身上的帽子、頭飾、臉妝、眼妝、髮型、各種不同編髮、髮飾等,甚至畫中模特兒那樣長長的假睫毛要怎樣自製,雜誌上都有說明圖。在當時應該是一本很實用的雜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女學生服裝帖」專欄有幾期也介紹華美的和服,或者稍微樸素簡單的浴衣,但是仍以洋裝為主。關東大地震以及1932 年發生在日本橋白木屋的嚴重火災,意外暴露和服機動性不佳,妨礙逃生的缺點。在1930 年代的台灣都會中,洋服已經是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台、日女性上班族,有制服的車掌或百貨公司銷售員,穿的也是洋服制服。一般事務員即使沒有制服規定,因為走動做事不方便,女性上班族很少會穿和服上班。1934年專為台灣女性創刊的《台灣婦人界》,在創刊號就為即將走入社會就業的高女畢業生設計一款上班服,也如「女學生服裝帖」那樣,刊出圖解的服裝樣板、縫製方式。當時的衣服都是訂做,有版型的話就方便拿去給裁縫師照版裁製。當然,和服仍然是日人重要的衣服,通常在廟會、重要節日、婚宴或上班有長官蒞臨的正式場合出場。

yina:4-19: 1940年代高女學生家居服。高年級的高女學生擺脫了稚氣的齊眉瀏海,髮型旁分以髮夾固定或留長。(王翠月女士提供,玉山社授權).png
1940年代高女學生家居服。高年級的高女學生擺脫了稚氣的齊眉瀏海,髮型旁分以髮夾固定或留長。(王翠月女士提供,玉山社授權)

台灣人女性上班族穿和服的機會就更少,1930 年代後半、1940 年代時的國粹與保守主義者,認為和服的色彩豐富,卻也不得不承認對於職業婦女而言,為了工作便利性,洋服還是優於和服。1941 年初夏進入《台灣日日新報》上班的楊千鶴,自詡是走在時代先端的記者,上班服裝絲毫不敢馬虎。她描述第一天上班穿著一身麻紗料的白色西式套裝,內搭紅色上衣,頭上戴著摩登的寬邊帽子,意氣風發。當時的女性服裝中,和式、中式、台式混雜的情況很普遍,視場合而異。高等女學校或家政女學校有和裁與洋裁,技巧純熟的女性,也會自製比較簡單的浴衣在廟會時穿著。女畫家陳進的仕女圖中出現了旗袍,則呈現1930 年代上海風,在台灣也可以看到官方宣傳明信片,總督府請人當模特兒穿梭街道,營造日本人想像中的異地情調。《台灣日日新報》舉辦的文學懇親會,日本女記者穿著和服,台人記者楊千鶴,就在上司西川滿的慫恿下穿長及足踝的「長衫」─旗袍。她在20 歲的生日宴會上也是做此打扮。但在日常生活中,1930 年代的15–20 歲少女,以洋裝取代了台灣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