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劉紹樑觀點:監管Big Tech趨勢,影響AI發展

2018-06-18 06:20

? 人氣

日前爆出臉書(Facebook)捲入「劍橋分析」濫用臉書用戶風波,也顯示出社群平台隱私保護機制缺失。(AP)

日前爆出臉書(Facebook)捲入「劍橋分析」濫用臉書用戶風波,也顯示出社群平台隱私保護機制缺失。(AP)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稱AI)來勢洶洶,但最近4項發展,如大咖科技業者(通稱Big Tech)涉及侵害隱私,反獨占思潮高漲,歐盟一般資訊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下稱GDPR)施行,與個資付費的呼聲迭起,在在預示監管Big Tech的趨勢,甚或影響AI產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社群平台隱私保護機制缺失

與臉書合作的劍橋分析顧問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濫用臉書用戶及其友人約87,000,000人的個資,涉嫌影響美國2016年大選。臉書老闆於美國國會聽證時,一再聲稱可用人工智慧審視內容。不過,每個月平均22億人次使用,超過100種語言,內容五花八門,專家認為任何審視註定失敗,任何保證也是天方夜譚:「科技與社會無法劃分或篩選」,「問題就是臉書自己(的營運模式)」!

2018-06-13銀行家觀點 監管Big Tech趨勢 影響AI發展圖1 認識BigTech、FAANG與BAT (作者提供)
認識BigTech、FAANG與BAT (作者提供)

首先,社群平台導致個資混同與公共財共享的現象,不能再奢望以往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除非與世隔離,因為親朋好友,甚至無關的第三人,都可能透露己身的個資。Cambridge Analytica洩漏87,000,000 人的個資,但只有約270,000 臉書用戶參加其研究;模擬研究也顯示只要倫敦市1%的用戶手機被駭,就有一半市民可被駭客定位。所以,專家如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的研究員Paul Francis認為維護集體隱私(group privacy)或許仍有可為。

有一些特別注重科技的小國乾脆由國家來做個資的集中保管機構,例如艾沙尼亞。這也有其便利之處,譬如年度報稅只要5 分鐘,比我國的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還厲害,但這或許是例外。

一些分析指出:如果這種個資集保機構交由民營,最有能力的業者說不定反倒是谷歌與臉書,因為他們最有意願、資源、規模與經驗,這或許是GDPR立法者始料未及的發展。

GDPR對大企業管控有限

臉書因弊案被盯上,但其實谷歌更大咖!它所蒐集的個資遠多於臉書,透過運算法模擬出用戶的行為模式,再把大數據賣給廣告商,推估收益逾美金200億元,約占谷歌2017年營收約20%。

GDPR會影響業界的生態,及個資仲介(data brokerage)的分潤行為。谷歌藉代為同意機制,蒐集廣告與出版界海量的用户資訊(他們約有10億人)做「第三人資料」加值處理。依GDPR的規定,谷歌會是「控制者」(controller)這種頂級資料處理者,享有最大的處理權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